「蛹之生」2020台北電影獎給獎邏輯的關鍵字╱得獎名單分析

 《返校》劇組人員,左起監製李烈、李耀華,導演徐漢強,演員王淨、曾敬驊,聲音設計簡豐書、湯湘竹,美術設計王誌成,編劇傅凱羚,配樂盧律銘,造型設計施筱柔
《返校》劇組人員,左起監製李烈、李耀華,導演徐漢強,演員王淨、曾敬驊,聲音設計簡豐書、湯湘竹,美術設計王誌成,編劇傅凱羚,配樂盧律銘,造型設計施筱柔

【文╱雀雀】改制後會發表逐項獎項入圍名單的台北電影獎來到第二年。雖兩年來入圍片單攤開來尚且令人摸不清楚其邏輯系統,但每年最終出爐的得獎名單都令人驚艷也是事實。這大概是拜台灣選舉文化行之有年之賜,各電影獎都會以公平公正公開為先決訴求,於是乎就跟去年一樣,台北電影獎在不夠完美的入圍名單裡,加入決選評審後的頒獎結果,終究還是選出了一份頗具意識性的得獎名單。

最大贏家《返校》共奪六獎包括百萬首獎與最佳劇情長片兩大獎。評審團主席吳念真說該片好像在告訴我們台灣未來電影的可能性,既是遊戲改編成電影,導演跟所有工作人員(的創作)好像比較符合年輕人喜歡的電影調性,而電影背後又隱藏有台灣過去的歷史。這可能是未來(台灣電影)所要發展的(方向趨勢)。

初選評審
初選評審

事實上,《返校》在台灣電影史上所創造出的意義一直以來在多少人心裡都是心照不宣,北影評審看見一群相對年輕的台灣影人們的創作能量和社會性訴求並將之視為年度最重要的台灣電影,若考量點在於為台灣電影尋找年輕觀眾更能接受的影像模式,那麼這樣的結果恐怕是就算《陽光普照》當初有參賽也不會被改變。這傾向潮流其實也在 7/11 同天晚上網路上觀看直播人數驚人的另個活動「羅馬競技生死鬥第一屆全國大賽」的熱鬧獲得驗證。評審團主席吳念真口中所謂的「未來是年輕人的」,從各方面來解讀都是弦外之音昭然,亦符合台北電影節創辦以來不忘鼓勵新人的初衷。

複決選評審團
複決選評審團

22 歲的王淨憑《返校》首次成為北影影后,便是在第 22 屆台北電影獎。一般 22 歲是大學畢業的年紀,會面臨到繼續念研究所或者是就業的抉擇,但顯然王淨一開始就自外於這條路上。台灣不只電影,連年輕人的思維都在改變,以前那種「不知道畢業要幹什麼那就先繼續升學繼續念書」的苟且深造已然換成是年輕人迫不及待長大、具有獨立思想,並渴盼更多實作實驗努力作為。台灣新影人不是不夠好,只是整體環境懶得挖掘也給過太少的機會,幕前幕後都到了亟待噴發的臨界點,如今會有正常能量釋放也只是剛好而已。

劇情長片《下半場》劇組人員,左起監製陳寶旭,導演張榮吉,視覺效果蔡坤霖,演員段鈞豪、范少勳、朱軒洋,剪輯陳俊宏,動作設計洪昰顥、賈凡,攝影陳大璞,聲音設計陳亦偉
劇情長片《下半場》劇組人員,左起監製陳寶旭,導演張榮吉,視覺效果蔡坤霖,演員段鈞豪、范少勳、朱軒洋,剪輯陳俊宏,動作設計洪昰顥、賈凡,攝影陳大璞,聲音設計陳亦偉

或許從來就不只生命會自己尋找出路,電影也是。各拿 3 獎的《下半場》和《江湖無難事》在導演調度、技術與文本方面亦都展現出高動能活力和喜劇張力,那皆是台灣電影以往少有的類型,亦是影壇該開始正視的台片新鮮體質,這兩部片的得獎成績堪為揀起去年金馬遺珠。

台北電影節 2020 非常新人,左起曾敬驊、朱軒洋、李霈瑜、陳姸霏、蔡瑞雪、詹宛儒、王渝屏、劉子銓、陳昊森。
台北電影節 2020 非常新人,左起曾敬驊、朱軒洋、李霈瑜、陳姸霏、蔡瑞雪、詹宛儒、王渝屏、劉子銓、陳昊森。

台北電影節自去年開始設計推出了「非常新人」潛力新星企劃,向影壇推薦具明星特質與潛力的新秀,尤以今年的成員近半數都是台北電影獎入圍者,如《下半場》朱軒洋、《返校》曾敬驊、《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陳昊森、《女鬼橋》詹宛儒,若再加上去年的金馬獎新演員得主范少勳和《菠蘿蜜》的吳念軒,這群盛開的鮮花鮮肉演員各個皆表現不俗,但到最後得獎的卻是《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13 歲的李英銓以一票之差贏過朱軒洋成為最佳新演員獎得主,另外《主管再見》 15 歲的李曆融最終票數贏過了范少勳和朱軒洋。

《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女主角呂雪鳳、男配角李英銓。
《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女主角呂雪鳳、男配角李英銓。

事實上李英銓與李曆融一樣是新人,甚至年紀比「非常新人」的哥哥姐姐們還要小,可以說是非常非常新人演員。但兩位得獎者在作品中的演出自然、亦貼近台灣新電影式的角色寫實感,這樣的得獎結果一來冥冥中與《返校》電影背後挾帶與傳承自台灣電影精神如出一轍地彼此呼應,二來得獎結果「非常新人」入圍者的全數落空則是提醒著一群年輕演員們:縱然擁有「明星特質」與「潛力」等優異條件容易吸引到鎂光燈,但可能也會是在表演之路上更被放大檢視「究竟是否真的非常會演戲?」的雙面刃。

一般而言,評審團以一群業內賢達所組成算是常態,其專業的高度和權威給獎顯得較具說服力。但從吳念真對於影后人選的屬意與最後無力改變投票結果一事看來,象徵著為榮耀台灣電影鋪設舞台的台北電影獎所選出的得獎台灣電影與影人,最後應該要長成什麼樣子其實終究不會是由特定的幾個前輩來做決定。從這兩屆的得獎名單來看,更像是北影自己決定了自己要有一批幕前幕後的新鮮影人得獎名單 ── 因為拍電影需要很多體力和創意都滿出來的新秀新銳,用想像力來告訴大家他們如何用瘋狂的方式逃離這個瘋狂的世界。

短片《家庭式》導演、女主角游珈瑄。
短片《家庭式》導演、女主角游珈瑄。

在我看來,最值得注意的,也是最可惜的部分,大概是會後吳念真說了有評審意欲額外提及「評審團特別獎」為《伏魔殿》、《家庭式》和《菠蘿蜜》等片爭取得獎機會,但因章程規則限制使得最後以作罷做結。事實上過往台北電影獎在第11屆前的確有頒發過「評審團特別獎」,但該獎項在各屆也因為賽制變動而各自有不同的意義。或許北影可以考慮在未來重新設立該獎項,來彌補因去年改制所造成的缺憾,藉此鼓勵非主流、實驗的年輕創作者。

約莫十年前,第 10 屆與第 11 屆台北電影獎分別頒發「評審團特別獎」給了《九降風》、《停車》和《陽陽》。十年後,台灣有了發著光的導演林書宇、鍾孟宏和鄭有傑導演。今年的評審們如果能再多堅持一下,再把評審團特別獎找回來頒出去,那麼或許就加速了《伏魔殿》的王逸帆、《家庭式》的游珈瑄和《菠蘿蜜》的廖克發等導演在台灣影壇下一個十年的能見度與發展性也說不定。雖說單一個評審或許無法改變一個電影獎的走勢,但一整群評審的力量真的是太重要了。

短片《主管再見》劇組人員,左起導演林亞佑、演員李曆融。
短片《主管再見》劇組人員,左起導演林亞佑、演員李曆融。

筆者曾在今年台北電影獎的 WE 愛之夜交流酒會上與主席李屏賓一談,當時賓哥元氣十足地告訴幾個年輕人「成為大師與不是大師只是一線之隔」的秘密,不吝傳授磨練與抓緊變成為大師機會的方法,同時賓哥也爽朗地鼓勵新人,認為他們各個都是台灣電影未來的希望。賓哥離開之前笑說:「我們總要退下,你們才能上來。」轉身便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背影像個浪人,煞是帥氣。

但凡我們遇過的影壇前輩總是會有這些討喜的長輩特質,像是以吳念真為首的評審團說的這樣,逢年過節時大人出現,發發紅包、做點經驗甚至資源傳承,並慈祥地拍拍晚輩們的肩膀,告訴他們「台灣電影因為有你們而有了可能性 / 新發展」,著實讓人尊敬。就連在台北電影獎頒獎典禮後的隔日,主持過金鐘金馬金曲的第九位主持人黃子佼宣布了自己將不再三金典禮以及台北電影獎的消息,佼哥並在臉書強調傳承的必要,更稱「江郎總會才盡,江湖總要傳遞」。不同的說法,卻是同樣有著大人想把更多機會給予年輕人的溫柔。

1973 年時,正逢 22 歲的小野寫了《蛹之生》,他的才華若非有前輩與友人鼓勵甚至幫忙提攜,就沒有機會將書出版,台灣就沒有小野。47 年過了,形同近半個世紀, 2020 年,新的一批年輕人也在等待被伯樂看見。有些該得獎的得獎了像《返校》、《下半場》和《江湖無難事》等片,有些被北影看見(入圍)了如《伏魔殿》、《家庭式》和《菠蘿蜜》只是最後沒有得獎。有些才華洋溢或者雖然瘋狂但生命力旺盛的年輕作品仍沒有被青睞入圍,讓《逃出立法院》、《破處》、《陪你很久很久》、《練愛iNG》和《孤味》等片成了遺珠。

劇情長片《江湖無難事》劇組人員,左起導演、編劇高炳權,演員姚以緹,特教化妝張丞寧,編劇馮勃棣、蔡顗禾,視覺效果嚴振欽,造型設計施筱柔,美術設計葉子瑋,監製徐國倫
劇情長片《江湖無難事》劇組人員,左起導演、編劇高炳權,演員姚以緹,特教化妝張丞寧,編劇馮勃棣、蔡顗禾,視覺效果嚴振欽,造型設計施筱柔,美術設計葉子瑋,監製徐國倫

台灣人常說以後不想要變成怎樣的大人,但其實會不會想著希望變成怎樣的大人會更實際?台北電影獎這隻蝶,在無形之中似乎有一股自己的意志,翩翩飛舞多年來已經生了不少北影寶寶,或者有些正成蛹待破而出的北影寶寶很需要照料。蛹之生的過程中有些會成功化蝶,有些不會。而將「蝴蝶」作為台灣新生電影象徵的台北電影節,也像是小孩子在養蝶過程中幫忙照料以確保蝴蝶破蛹而出機率變大的大人。蝴蝶能順利破蛹展翅飛起來嗎?只要有更多溫柔的長輩願意給他們環境和舞台,不吝提攜,就能。

※歡迎加入Y!電影粉絲團,接收更多Movie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