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硯拓影評專欄】《無聲》:一部所有台灣人都應該看的電影

《無聲》劇照
《無聲》劇照

【文/張硯拓】取材自真實社會案件的《無聲》,描述一所啟聰學校裡存在數年的集體性侵事件,而且是學生性侵學生,從不知多少年前的學長「流傳」下來的傳統。故事從一個轉校入學的男生眼光出發,他目睹心儀的女生被拉到校車最後一排輪暴,更讓他震驚的是:女孩隔天依然跟這些施暴的同學玩在一起。因為她覺得:「他們其他時候都是好人」,而且「除了這個學校,我哪裡都不能去。」

於是從事件揭露,到意欲保護孩子/替他們討回公道卻孤掌難鳴的年輕老師,到一連串介入調查在學生之間、家長彼端引發的漣漪,《無聲》的戲劇意圖不在呈現「侵害」本身的醞釀與可怕,而是在那之後,「發聲與修補」的困難,以及這困難如何回頭助長事件的層出不窮,幾乎要成為主因。

《無聲》劇照
《無聲》劇照

我得先承認,從知道這部片到實際鼓起勇氣去看,我也踟躕了好幾個月。上週末《無聲》上映,全台排片只有令人心酸的25廳,這當然不只是因為議題沈重,還因為它不那麼「商業」,對於想在悲傷的戲劇最後尋找救贖、振奮與撫慰的一般觀眾而言,即使柯貞年導演已經在片中放入主角與(劉冠廷飾演的)老師兩股「正直力量」作為代眼/代言人,看完的憤怒以及無力感,仍糾纏心底數天。

因為學生們早就求救了,但是沒人聽進去——或應該說,即使大人聽見了,但因為處理起來棘手,相較之下,忽略一個個無法發聲的受害孩子們,容易太多。

何況這些聾啞學生除了特教學校,根本不敢/不願回到外界一般的學校。這加強他們隱忍的動機,也降低老師知情不報的敗露風險,甚至讓後者說服自己:不往上報是怕孩子們承受二次傷害,怕他們因小(性侵)失大(避世的校園生活)。

《無聲》劇照
《無聲》劇照

導演柯貞年用鬼片的色調拍一個偽裝成天堂的人間煉獄,幾個校園裡的場景如宿舍迴廊、夜晚的泳池畔、作為慘案焦點的校車和老舊廁所,都因為一群優秀年輕演員的填入而變得像是蟲洞、祭壇、告解室般的符號座標,搭配仿擬聾啞人的聽覺設計,為《無聲》找到了很特殊的敘事質感。

甚至,仔細回想會發現:即使都一樣有夜景,片中的校園並沒有像《返校》那樣刻意陰森的設計——但這才是最可怕的,因為你心裡明白,「這都不是假的」。

在短短的篇幅裡,《無聲》示範了教科書等級的關於「侵害與霸凌」的層層心理狀態。譬如:被侵害的人可能因為各種理由無法發聲,那當下的理智根本瞬間短路,事後卻要面對外人的執著逼問:「那他們知道你不喜歡嗎?」彷彿不積極拒絕就是你的錯。其實對方的潛台詞是:為什麼你不自己反抗,搞得現在才來為難我,造成我的困擾?

《無聲》劇照
《無聲》劇照

譬如,參與霸凌的人很可能自己也被脅迫,害怕失去群體歸屬,連自身安全都有疑慮——這當然不是替他們開脫,而是說明為什麼霸凌常常發生在與外界隔絕的群體裡,不只求救不易,更容易讓各種惡質的「規矩」流淌其中。片中校園的公佈欄上貼著大大的兩個標語:「誠實」、「團結」,殊不知這兩件事常常互斥。追求團結,往往就要以犧牲誠實、懲罰誠實做為代價。

譬如到了電影末尾,《無聲》勇敢地探向那個為惡之首者的「傷痕源由」,呼應真實事件的報告,即那些性侵同學的加害者中,很大比例都有過去被侵害的經驗。這劇本甚至更進一步,不但把同儕霸凌往上拉到成人戀童的規模,還問出了:「我如果對侵犯者有喜歡的感覺,是不是變態?」

《無聲》劇照
《無聲》劇照

譬如,片中惡意忽略女學生求援的老師、以及主事的校長,都是女性。這道出在父權底下被壓迫了一輩子的女人,很可能把怕事和厭女的邏輯內化到思考模式裡,進而成為體制的幫兇,覺得「我都忍過來了,憑什麼你們不能/不用忍?」

片中最讓我瞠目的對白,是校長在回應仗義老師的質問時,脫口說出:「難道要讓這孩子往後都背負著被強暴的罪名嗎?」——不管她這句要表達什麼,那個「罪名」(而非污名)的選詞真是柯貞年的神來之筆。正是這樣的誤用,露餡了保守父權價值的邏輯:被強暴是你的錯,被強暴了你就是髒的。

《無聲》的概念取材自2011年前後爆發的台南啟聰學校性侵事件,這個牽涉到30多名學生、超過100件以上事例的慘案,至今仍沒有相關大人被重辦懲置,因為這整個社會都無意、也不知如何多加關注它。甚至到了開始調查後那幾年,侵害事件仍持續發生。近10年後的現在,它終於以戲劇形式再次叩關大眾的意識,儘管片頭強調所有「情節、人物、機關」都是虛構的,但看得出編劇將原案的各個面向消化過後,轉成一個故事的努力。

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陳姸霏飾演的女主角到無照婦產科去動手術,鏡頭刻意不講明,但你我都猜得到她要去墮胎(即使沒有提到懷孕),隨後,又透過一場說明讓觀眾知道她真的不是要墮胎——她不是要拿掉孩子,她是要拿掉子宮。

這場戲,是在重現真實事件報導裡寫的:「有家長說,送孩子去讀書前要先切除子宮,這樣就不必怕會懷孕了。」

《無聲》劇照
《無聲》劇照

行文至此,我想要說一句:《無聲》是一部所有台灣人都應該要看的電影。我知道用上全稱、還搭配「應該」這樣的道德判斷是危險的,畢竟工商社會時間寶貴,憑什麼指使別人閱聽什麼?但正是這樣的「沒空」、「沒心力」、「沒關係總有別人會去關心啦」的心態,造成一開始事件的連綿孳生。

我當然也知道,「應該看」的電影和「應該知道」的事件還有很多很多,多到根本超出我們的承受,但是去承認這個應該,承認那追不上的徬徨並持續焦慮著,而不是因為辦不到就取捨、擱置,甚至對此理直氣壯——這或許是熱衷於討論各種價值排序的這當下的我們,應該有的態度吧。

Yahoo電影名家專欄
Yahoo電影名家專欄
Yahoo電影名家專欄
Yahoo電影名家專欄

movie_id:10926

※歡迎加入Y!電影粉絲團,接收更多Movie訊息!
※全新單元「追劇咖」,讓你防疫在家不無聊!手機用戶請點「線上戲劇」或「線上電影」。

追劇咖
追劇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