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議題找不到上鏡來賓 做青少年節目還會被投訴

《青春發言人》節目中找來親子面對面討論性議題,希望帶來正面示範。(翻攝自《青春發言人》YouTube)
《青春發言人》節目中找來親子面對面討論性議題,希望帶來正面示範。(翻攝自《青春發言人》YouTube)

台灣過往的兒少節目,多重視學齡前及6-12歲學齡兒童,2014年太陽花學運後,年輕世代表達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卻缺乏管道發聲,公視於是規劃青少年節目,藉議題討論增加思辨能力,但製作過程中卻因同性婚姻題材遭到觀眾投訴。

據了解,節目找來青少年表達對同性婚姻的意見,藉由年輕人的視角看事情,卻有觀眾投書表達抗議,認為公視不公正客觀、立場偏頗,節目製作人賴彥如因此被送紀律委員會,「我們訪問很多青少年,有的支持、有的不支持,但還是被罵不中立。」

公視兒少組長舒逸琪坦言:「做兒少節目壓力挺大。」她舉出校園霸凌事件層出不窮,早前也在兒少節目《老師您哪位?》中製作〈歐陽靖的歧視課〉單元,用紀實手法呈現霸凌、校園排擠。「但節目要在電視上呈現,跟顧問討論的過程中,顧及到霸凌和被霸凌者是否曝光、該不該打馬賽克、名字是否公開、當事人會不會被貼標籤等,壓力排山倒海而來。」

該節目2016年在加拿大班芙影視節(Banff World Media Festival)拿下洛磯獎(Rockies Awards),卻因為種種顧慮和保護青少年的考量,在台灣僅播出一次。

《青春發言人》節目製作人賴彥如(左)與公視兒少組長舒逸琪,曾因節目製作同婚議題遭到投訴。
《青春發言人》節目製作人賴彥如(左)與公視兒少組長舒逸琪,曾因節目製作同婚議題遭到投訴。

賴彥如提到,過去她嘗試做性教育的內容,同樣得小心翼翼。「我們講夢遺、陰道等,會擔心呈現方式要怎樣讓觀眾不覺得被冒犯,讓家長清楚意識我們是進行性教育、不是帶壞小孩。」

《青春發言人》〈挑戰爸媽尺度—10題辛辣「性」問答〉單元,找來5對親子談論性經驗、夢遺、自慰等問題。舒逸琪表示:「節目希望起正面示範,讓大家了解原來性可以這樣談,但光是找到願意入鏡的來賓就無比困難。」

為了接觸年輕族群,《青春發言人》2018年全面以臉書、YouTube網路新媒體為主要播出平台,每週在YouTube上架2至3支、3至15分鐘的影片,再從這些素材挑選、製作成單集15分鐘的節目內容,每週日於公視播出。賴彥如坦言,由於節目轉型新媒體,製作更有彈性,也能增加更多實驗性的主題。


更多鏡週刊報導
小朋友不愛電視 公視青少年節目網路化成效佳
多元主題平等對話 《青春發言人》入圍多項世界影展
不用散發正能量 大霈坦言被製作人飆罵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