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各大電商通路平台營運模式,想在網路開店先看這篇

文/電商Tony陳|原文出處:《電商Tony陳》 2020網路開店指南:通路平台總整理(含牌價)|首圖/Photo by Negative Space from Pexels

本篇將接續上一篇2020年電商開店指南:電商到底怎麼做?要選現成平台還是自己做?介紹電商通路平台。

通路平台的業內定義我們上一篇已經說明過了。接下來說明電商通路平台的詳細敘述。

台灣擁有非常多大大小小的通路平台。大型電商通路如:momo、PChome等等,小的通路平台可以超級小,可能竹科幾間公司自己弄一個福委會採購平台而已。即使在巨頭環繞的環境下;通路平台的生意也一直方興未艾。一直都有不怕死的廠商跑出來做通路平台,也很積極地招商與吸引流量。以下我將分點闡述,我所了解的通路平台這門生意:

  1. 通路平台的商業模式?

  2. 通路平台的優勢是什麼?

  3. 通路平台的劣勢是什麼?

  4. 知名通路平台有哪些?

  5. 通路平台的八卦

通路平台的商業模式?

電商通路平台是主持一個線上賣場,通過吸引廠商前來上架,同時透過豐富的商品種類吸引消費者。最理想的商業模式長這樣:

通路平台的商業模式。/圖:<a href="https://atm70000.com/2020%e7%b6%b2%e8%b7%af%e9%96%8b%e5%ba%97%e6%8c%87%e5%8d%97%ef%bc%9a%e9%80%9a%e8%b7%af%e5%b9%b3%e5%8f%b0%e3%80%81%e9%96%8b%e5%ba%97%e5%b9%b3%e5%8f%b0%e7%b8%bd%e6%95%b4%e7%90%86/" rel="nofollow noopener" target="_blank" data-ylk="slk:電商Tony陳;elm:context_link;itc:0;sec:content-canvas" class="link ">電商Tony陳</a>

不過上圖非常之理想。實務上的運作情況要複雜得多。我們可以看到,通路平台將透過以下的公式不斷積極發展:

透過更多消費者來吸引更多廠商讓商品更豐富;更豐富的商品將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如此循環下去。

這就是通路平台這門生意的基本面貌。那麼通路平台提供服務,究竟是靠賺什麼錢呢?為什麼通路平台好像都超大的,動不動就momo、動不動就蝦皮?以下我將列出通路平台的主要收入與開銷,也很簡單,收入大於開銷就是賺錢:

收入:

費用:

廠商年費

廣告費用

廠商銷售抽成

人事費用

廠商廣告

其他費用

廠商其他服務

當然上圖又是非常理想的狀態。實際上要花錢的地方非常非常多,尤其是廣告成本就將佔掉大部分收入。現在的大型通路平台也提供了其他項目的服務內容。比方說倉庫,倉庫這邊也會有賺頭,當然對比廠商的抽成並不高就是了。

可以看到,通路平台方一直以來都是要克服「先有雞?先有蛋?」的問題。究竟是要先聚攏一批消費者,才來吸引會付錢給他的廠商們,還是要聚攏一批廠商先上架,才給消費者來逛。時至今日,解答已經變成「先有錢」這樣的資本戰了。

有錢就可以同時聚攏龐大消費者、也同時積極吸收廠商來上架。再透過狂烈的補貼,從其他電商通路平台手上搶走消費者。久而久之,廠商就知道在其他客人少的電商通路平台賺不到錢,就傾向去客人多的電商通路平台上架。那裡人多有錢賺。

因此,「流量」的爭奪就是電商通路平台營運的重中之重。

通路平台營運模式。/圖: <a href="https://atm70000.com/2020%e7%b6%b2%e8%b7%af%e9%96%8b%e5%ba%97%e6%8c%87%e5%8d%97%ef%bc%9a%e9%80%9a%e8%b7%af%e5%b9%b3%e5%8f%b0%e3%80%81%e9%96%8b%e5%ba%97%e5%b9%b3%e5%8f%b0%e7%b8%bd%e6%95%b4%e7%90%86/" rel="nofollow noopener" target="_blank" data-ylk="slk:電商Tony陳;elm:context_link;itc:0;sec:content-canvas" class="link ">電商Tony陳</a>

很花錢啦!這個局面下賺最多錢的我看也不是通路平台;也不是廠商,而是廣告商。也就是Facebook、Google等等大型網路廣告媒體。各通路平台為了吸引消費者前來,讓這個模式運轉得起來,都只能風。以現在的市場來說,台灣幾乎都在重蹈中國電商的覆轍。

所以相較於網路上可查到的許多通路平台商業模式模型;我個人認為「補貼消費者」來吸引消費者使廠商運轉起來是資本市場最喜歡的劇本。因為「快」。

通路平台的優勢是什麼?

通路電商平台的優勢要拆成兩個部分來闡述。分別是「對消費者而言」與「對廠商而言」各自有不同的利多。以下就來說明兩造雙方的優勢與吸引點在哪裡:

對消費者而言通路平台的優點:

  1. 品項多

  2. 價格殺

  3. 活動多

  4. 運費低

  5. 速度快

品項多:

一個通路電商平台的經營就需要積極擴增產品線。能在架上銷售的商品少則數萬種多則數十萬種。完美利用了網路上貨架不用像實體店面一樣付租金的優勢,有多少就上多少。

消費者可以在電商通路平台內「一站購足」即使購買的商品橫跨非常多商品線也沒差。在外頭可能要跑好幾個地方才能完整買齊的訂單,在通路平台上幾乎都能找到,無腦加入購物車。

久而久之,消費者就喜歡上通路平台去逛,而不是品牌購物官網一家一家下單(早期)通路平台動不動數萬項商品,看也看不完。商品橫跨生活用品、母嬰、進口食品、3C、服飾、保健食品等等,消費者想買的都有;不常買的也一堆。品項豐富到一個不行,消費者第一時間想買特定的商品,先上通路平台去看將節省很多時間。這就是通路平台對消費者的優點。其它項目都是衍生物。用來加值商品數量多的。

價格殺:

便宜是王道。

通路平台上因為豐富到爆的商品種類,免不了帶來的就是廠商間價格的競爭賽局,也就是「鬥價錢」廠商之間有競爭、通路電商平台之間也有競爭。不只一個通路電商平台打出「買貴退差價」相關活動政策,目的都是為了讓消費者跑來你這邊買,買到商品也買到最便宜。

當然了,這背後嚴重犧牲的就是廠商的毛利。廠商之間往往存在一個現象:「上momo、PChome就是出得了貨;賺不了錢。」那以廠商畸形低價所打造出來的巴別塔,就是消費者喜歡跑來買。因為最便宜。什麼忠誠度都是屁,反正你有賣的別人也有賣。別人敢壓縮毛利賣給我,我就跟他買。

極致的低價變成吸引消費者的大旗;再加上各種比價網站的推波助瀾,沒有最低價,幾乎都沒客人。極致低價之下通路電商平台業者也賺取不到多少毛利,但消費者喜歡,也就這樣了。

活動多:

各種花花綠綠的行銷活動。

從週四刷玉山再享5%到端午佳節特殺專區。每天都有一堆活動。消費者就挑喜歡的參加即可。然後每年的雙十一檔期,活動與折扣與銀行回饋都是全年最誇張。外頭官方購物網站的活動根本比不上。趁著活動大買一堆商品可以省下將近10%的價差。偏偏活動每兩週都有,非常誇張划算。

美食節、母嬰用品特輯、3C大促等等講都講不完。消費者一直都有活動可以跟,再順便多買兩樣商品。活動多、價格殺,就形成一個定錨,讓消費者要買商品時主動跑去找momo、PChome。一年一度的雙十一,甚至在PTT還會有熱心鄉民撰寫「雙十一攻略」讓你一眼看穿哪個活動、折價券、信用卡可以直指最低價。活動多到要出攻略,這就是我說的花花綠綠的行銷活動。消費者喜歡。

運費低:

通常很容易可以湊到免運門檻。

運費歸根就底還是要付的,既然消費者免運,那麼意思就是廠商吸收掉了。電商消費者天生痛恨運費,通路電商平台業者當然也就順水推舟設計免運的門檻讓消費者高興。

這裡說的運費低不是真實意義上的物流運費變低;而是背後更複雜的運作。以下討論兩種物流方式:

1.通路電商平台沒有集倉的情況下

假設消費者一筆訂單5件商品,這5件商品來自5個工廠。那麼實際上的狀況是:這5件商品各自從工廠出發(第一趟、5筆運費)送到平台商,再由平台商統一送給消費者(第二趟、1筆運費)

你會說:「幹嘛不讓5個工廠自己寄給消費者不就完事了?幹嘛要先集合再統一出?」聽起來真有道理。所以消費者在某電商通路平台下一張訂單,要收5次包裹,因為到貨時間不一定。同時要支付5筆運費?運費都比商品還貴了!

這真的可行嗎?

2.通路電商平台有集倉

沒錯,你想一下就知道有集倉的情況下,能夠如何改善上面描述的情況。這也是為什麼PChome明明就是輕資產的電商生意,會去投資重資產的倉儲設備了。都是為了讓消費者的體驗更好。

運費只要一筆+運送時間快+只收一個包裹

背後的複雜運作就是電商平台與供應商之間的不平等協議了。有集倉,消費者體驗更好的情況下就會更偏好使用這個通路電商平台消費。人一多,電商通路平台的議價能力更好;反正客人都在我手上,你不簽就滾;後面還有排隊的廠商在等。

總之,做消費者最爽了。

速度快:

集倉的威力。

剛剛上面已經提過了。電商通路平台業者往往在有了集倉之後,才能保證「24小時到貨」「台北市6小時到貨」「上班時下單;下班前收貨」這種物流速度。

這種物流速度大幅減低了消費者的網路消費購買障礙:「到貨時間」這一點。相較於以前動不動7天到貨,現在的大電商通路平台如momo、PC Home、蝦皮、博客來等等都投入大筆資金營運集倉。消費者買東西免運又便宜;到貨時間又快。

電商通路平台對「消費者」的優點總結:

電商通路平台雖然賺錢主要來自廠商的分潤,但沒有小費者大軍集結,畢竟還是什麼都辦不到。因此電商通路平台業者,可以說是為了服務消費者存在的。有了源源不絕的海量消費者,就有了源源不絕的廠商,要賺錢也就容易了。廠商抽成才是電商通平台的轉投所在。把貨賣給消費者,實際上在鬥價錢的惡劣市場競爭下,價差已經沒啥好賺的了。

對廠商而言通路平台的優點:

談完了對消費者而言電商通路平台的優勢,接著就要來談談電商通路平台所帶給「廠商」的優點是哪些。我們做電商的,上班時都是身為廠商這個角色,下班才搖身一變成為剁手黨消費者。以下將白話的談談我在業內對電商通路平台的廠商優點理解:

  1. 客流量大

  2. 營運簡單

  3. 行銷成本低

客流量大:

「哪裡有消費者;我就到哪裡去!」

就像沙漠中的商隊逐綠洲而居,廠商在客人聚集之處銷售商品賺到錢的機率總是高出許多。因此電商通路平台最吸引廠商的無非就是「消費者多」這一點。什麼費用、抽%、集倉等等都是後話。反正是在網路世界中的百貨公司設專櫃的經營方式,付租金、給抽%都是合情合理的事。

也因此,消費者多的電商通路平台廠商就多。國內最大的momo、PChome、蝦皮等等就擁有無數的廠商在裡頭廝殺鬥爭。在通路平台上做電商的好處就在於,客人平台商都已經幫你準備好了,只要認真吆喝即可。至於怎麼吆喝賺錢就各憑本事。至少海量的消費者已經在百貨公司內瞎逛了,廠商要做的只是攔截他而已。

營運簡單:

沒啥好用的,站內商店的長相都一樣,說得難聽叫做辨識度不足以呈現品牌風格;好處是營運簡單,上圖上字上商品打價格而已。屬於工讀生小妹都會做的事情。基本上經營的門檻很低。所以可以一個人力去負責3~10各通路平台也不是問題。營運簡單主要體現在三個地方:

  1. 接單、出貨、客服、金流

電商通路平台基本上都幫廠商用好好的了,廠商只需要熟悉後臺操作就可以開始營運一門電商生意。這些事情若自行處理都會相當麻煩與昂貴。比方說金流物流串接就是一個需要動用到工程師才有辦法解決的題目。在電商通路平台內,則不會有此問題。即開即用。

廠商也只需要好好地去回客服、包貨出貨等等就好。基本上不需要擔心其他事情。通路平台業者認真降低營運門檻,新增廠商才快。相對地,可提供編輯與操作的地方就會少很多了。不過以初期創業來說,上電商通路平台確實是很棒的選擇。一個人可以同時營運十幾個電商平台,經營成本大幅降低。

2. 站內引流量操作

大體上區分為:「站內廣告」、「跟活動」兩套劇本。站外當然也可以投廣告或是業配,但就不如把這些流量導向自家官方購物網站去。因此,大部分通路平台電商引入流量的操作,都是站內的動作。站外太不划算了;總不是我又要花錢下廣告、又把客人導向momo給平台抽成、又沒有會員資料可做再行銷。除非是個盤子。

站內廣告:

廠商可以購買花花綠綠的站內廣告,來提高自己的曝光率。這也是電商通路平台一個重要的營收來源。廠商能做的事情很少,站內SEO除了標題與分類,也沒什麼好做(不像淘寶這麼誇張)因此要吸引流量進入自己的店舖內逛,可以購買各種站內廣告。有人買效果很好,有人買效果不怎麼樣。

站內廣告買法也很簡單,商品有一堆,有的是「醒目標籤」有的給「最佳曝光位置」有的放在別人殺價品的旁邊做「推薦商品」之類的,樣式非常多。我記得樣式最多的是露天拍賣,可以進去看看,多到你也不知道要怎麼買才是正確的。

跟活動:

跟活動也很簡單,後台通常會預先開放報名。像蝦皮的就會寫說活動限定「食品」「母嬰」之類的,一直都有活動可以報名。然後就去改價格、上廣告圖。操作起來很無腦,就跟上活動了。電商通路平台聘請了許多電商專業企劃與美術,成天都在設計未來的活動企劃與宣傳圖片,身為廠商,就看要不要跟就好了。有跟有業績,沒跟也不會怎麼樣。活動發想、活動規則、活動素材物製作等等都不需要自己燒腦,電商通路平台都幫忙用得好好的。

3. 行銷成本低:

行銷成本低有很大的原因是站內沒什麼好做的了,站外引流量又不如直接引入自家官網。因此大家在電商通路平台內做生意,往往不會配多少廣告預算。抽成已經很兇了,嚴重壓縮毛利,大部分店鋪都放生,反正商品有對、客群有對、通路平台用力發功下去,大多都有訂單可賺。

除了站內廣告可以買之外,真的是沒什麼好做了。因此,要投廣告就計算一下投資報酬率,有賺就繼續投放。沒賺就放生,報名活動慢慢跟。通路平台之所以會有今天,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你放著也會有訂單。畢竟他們聚攏了超大的流量。

通路平台的劣勢是什麼?

說明完了優勢,接著就來說明劣勢了。這些劣勢是我自己整理出來的。通路平台不太可能直接透露這些。我自己多年在電商第一線,我所整理出來的通路平台劣勢有以下:

  1. 不給會員資料

  2. 品牌形象降低

  3. 鬥價錢

  4. 毛利不高

  5. 政策擺動

不給會員資料-通路電商劣勢01

這一題是我直接跑來品牌商這一側的重要理由。我們經營電商,都知道「舊會員再行銷」才可透過便宜廣告行銷工具獲得高毛利的回購訂單。結果會員通通被通路電商平台業者拿走,想也知道他要我會員資料要幹嘛;一定是去洗我的客人。

會員資料沒有,有的只有出貨資料。也就是「姓名」、「電話」、「地址」這三種出貨必須的資料。也就是說,沒有我們自己經營官方購物網站的詳細資料可以餵入廣告後台去做精準再行銷。除非你天生神力,使用工讀生大軍,把所有的出貨單pdf檔都一一key成電子檔,入自己系統,否則並無法直接取得會員資料。

電商通路平台當然也會提防你做這種「幹走會員」的手段,因為一但留了後路可以讓廠商幹走會員,廠商一定會把會員拖出去成交,電商通路平台就抽不到%數了。因此,在通路電商平台經營的廠商,初期當然沒感覺:但等到中期後期,就會發現自己經營這麼久,會員資料都在別人家,完全違背品牌的經營方式。所以起心動念做一個自己的會員搜集器是很合理的舉措。

品牌形象降低-通路電商劣勢02

直接看對比圖,這是我查品牌之王「Apple手機」的結果:

電商通路平台的第一眼模樣:

品牌購物官網的第一眼模樣:

就打開網頁後拼第一眼。

可以看到通路平台的呈現是沒在管你品牌的。重點是價錢秀出來,這就是全部的競爭力。品牌官網自己安排,以價值墊起價格。我沒有說通路平台這樣不好品牌官網這樣就好,而是可以看見,雙邊注重的事情不一樣。

如果你是銷售「快銷品」FMCG或是俗稱的「大色貨」就歡迎到通路平台上鬥價錢,反正消費者就是來找最低價的,商品都不需要特別介紹大家都知道是什麼商品。這種就特別適合來通路電商平台銷售,架設自家品牌購物官網反而騰不出毛利去做網路行銷。

所以,沒有正不正確,只有適不適合。

鬥價錢-通路電商劣勢03

通路平台就是鬥價錢的武林大會。你的商品不管多麽用心打造,上了通路平台就是準備投入鬥價錢的汪洋大海。通路平台之間彼此競爭,有通常說出「最低價保證!」、「買貴退價差」等等政策,維持最低價就是電商通路平台的核心競爭力。也因此你可以看到,當我們自己去上面逛時,旁邊的「相關商品」、「你可能會喜歡」都列舉出大量的相似商品。

對消費者來說很爽;對廠商來說很慘。

除此之外,「比價網」這種服務也推波助瀾了鬥價錢的惡劣現象。比價網會將相同商品各通路的價格直接列出來,告訴消費者最便宜要去哪裡買。所以也時常發生一些鬧事,講個故事:

我客戶經營同時po到多個通路電商平台,就會接到A電商通路平台的電話說:

「你怎麼在B上賣的比較便宜!價格至少要相同最好是更低!」

為了不得罪通路電商平台的專員,客戶就要去把該商品降低到比最便宜的通路,更低1塊錢。這樣在比價網上A電商通路就可以排在比B更前面。然後就準備接B通路的電話吧。

這樣一來一往,可以發現對於商品本身價值都沒什麼幫助。主要就是價錢鬥到飽而已。這也是商品一但進入頂級電商通路平台,會天天面對的事情。

毛利不高-通路電商劣勢04

主要是因為各種電商通路平台的促銷活動規則,折扣下殺到幾乎不賺錢。尤其是批貨來賣的FMCG商品,更是鬥價錢的重災區。導致你有的商品人家也在賣,活動檔期到了各自再推出折扣活動,毛利都被打折打掉了。

這種活動消費者喜歡;因為便宜。也滿足了電商通路平台的「最低價優勢」但犧牲的就是廠商的毛利。廠商往往在大活動時都「出得了貨;賺不了錢」。

你說身為廠商,難道沒有一個電商通路平台是訂單很多、毛利也很高的嗎?我只能說:「等你發明。來拯救大家」

政策擺動-通路電商劣勢05

在電商通路平台上做生意,無異於在別人的船上討生活。人家船長要幹嘛就幹嘛,廠商只能配合。並且往往是強迫性的配合。廠商敢怒不敢言,平台:不爽不要做!

最惡名昭彰的例子是國內某龍頭廠商要多收一筆「行銷贊助費」。具體的方式是:廠商早上登錄後台出現一則蓋板訊息無法跳過,就是要多收了,沒打勾「我同意」就無法進行下一步。沒法進下一步就沒法出貨訂單,沒出貨訂單就又撞到出貨延遲的罰則,所以只能勾選我同意。連跟平台喬的時間都沒有。

這就是商業中赤裸裸的霸凌;平台是船長,船長的態度是「不缺你一個;不爽不要做!」你是船上的廠商,你怎麼辦?

答案是「沒怎麼辦」。通路平台就是這樣,平台經營也很辛苦,大型強敵環伺,只能各種政策從廠商這續命,在鬥價錢的環境下消費者沒有忠誠度,得罪消費者與得罪廠商,想也知道當然砍廠商的頭比較划算,砍消費者人家跑光那還玩個屁,所謂的「共體時艱」就是這樣。廠商只能含淚吞下去,不爽不要做,誰家底這麼厚真的不爽不要做?

當然是跪下去比較多。政策改來改去,廠商毛利被剝奪都只能含淚吞下。

數據分析弱勢-通路電商劣勢06

去別人家上架,數據分析方面。當然不像GA這麼詳實與複雜給你去看。這是電商通路平台的核心,包含開維度給你看都不會。身為廠商,只能看他們提供的數據分析後台。我個人是認為這比較無法做策略上的佈局。大概就看「流量」、「訂單」這幾個主要的元素而已。

對於「會員」資訊深入的記錄與挖掘可以說並不存在。偏偏這是廠商在業績持續成長與續航的重要資訊。數據分析這一塊,如果你上了電商通路平台去做生意,就別想太多了。你連在商品頁中埋code來驗證它提供的點擊數字是否正確都做不到(以前PChome商店街沒有擋到,現在不知道改了沒。)

在電商通路平台做生意,給你看的數據通常沒有什麼大用。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知名通路平台有哪些?

先看看這張表格,可以看到露天拍賣流量異常的大。(資料來源:Top網站Similarweb,統計時間為2020年04月01日至2020年04月30日。Yahoo資料由tw.yahoo.con總流量根據歷史資料分拆推估。)

Shopee蝦皮購物

5236萬月訪客數

露天拍賣

3017萬月訪客數

momo購物網

2923萬月訪客數

PChome 24h購物

1830萬月訪客數

博客來

1432萬月訪客數

Yahoo奇摩拍賣

1431萬月訪客數

Rakuten台灣樂天

690萬月訪客數

生活市集

492萬月訪客數

Pcone松果購物

452萬月訪客數

ETMall東森購物

319萬月訪客數

台灣電商就是三本柱「momo」、「PC home」、「蝦皮」其中,Yahoo已經被踢出前三名了。

有時候客群準比較重要

電商通路平台的經營,非常非常花錢。因此現在許多電商通路平台業者紛紛另闢蹊徑,從花大錢的策略:「集合最多消費者」轉變到「集合特殊需求消費者」這一點。推廣電商通路花的錢就可以少非常多了,形成成獨特的競爭力。

舉個例子,在omo或是蝦皮,母嬰用品的商品可能不是他們經營的重心,但是今天有一個平台專門服務母嬰用品需求的消費者,其他一概沒有。就可以把母嬰用品的商品現做得深且廣。做專業的母嬰用品服務通路平台。準媽媽們要買,要找特殊商品,還是要到這個專業的母嬰去才找得到特殊商品。而不是去momo。

像是「mamaway媽媽餵」就是很典型的案例。專業的衛教文章、駐站專業人士、媽媽社團、母嬰用品各種momo沒賣的商品都只在這裡找得到。形成momo也難敵的專業競爭力。今天你要是母嬰商品廠商,當然會傾向去媽媽餵上上架,因為他的客群非常之準。流量沒momo大沒關係,轉換率比momo高出許多才是硬道理。

通路平台的八卦?

通路平台的經營當然有很多八卦可以說。我自己經歷過一些,不過更多的是客戶在抱怨的。通路平台電商的經營也不是一片坦途;多得是雜事與劣幣驅逐良幣的怪奇現象。

八卦01:跟MD不好就沒戲了

通路電商平台中會有專人負責產品線。比方說「生鮮」「3C」等等,這樣的專人要扛業績的,MD、AM都有人叫。當然MD就會挑好配合的廠商來做活動。比方說這個廠商很好聯繫都不會找不到人,也很客氣。比方說這個廠商活動配合都很積極,當然有活動就先告訴這些好咖。說真的,我要是AM,我一定也是先找好配合、商品力OK的廠商來配合,人之常情。

跟MD不好,自然就是排隊等通知。會少了一些方便與情報。說嚴重也不嚴重,因為MD會輪,要是你搞爆了跟MD的關係,等她調走就可以重新開始了。這是通路平台電商經營的內控,與下一個八卦有關。

八卦02:私下送錢爭取其他方便

以前亂象很多,現在幾乎沒有了。有也只存在大線。就很直接送錢。然後想辦法在公事上給些便宜。比方說留個大輪播圖版位給特定廠商。一些限量領取的贈品折價券就先通知特定廠商。廠商方便做生意倒也不在意這些交際花費。我自己是廠商,我可以說現在的專員對送禮都很敏感,他們早就有吃不完的商品禮盒了,送商品沒啥力道,收錢又會惹官司或開除,因此廠商送錢的手段也不斷升級。我以前跟著前輩就直接約晚上吃飯,就直接在禮盒裡給20,000元現金換得日後方便,當然現在也沒人會這樣收了。

所以公司會輪調,不讓專員有與廠商勾結出山大王的機會。身為廠商,我是認為不必搞到送錢,認真配合活動其實就可以了。

八卦03:退倉退不出來

頂級通路剛剛不是說要入倉嗎?那之後業績不好,想要退倉又多得是退倉退不出來的fb抱怨貼文。退倉一直被卡,一直等,期間倉租費照樣要付。這就造成很多糾紛。大型電商通路平台的姿態通常也比較高,叫你等就是等。廠商也沒招,因此常常跑到fb上去抱怨。抱怨又怕被人家告,很麻煩的。我聽過的案例是入倉兩個禮拜完成,業績不好要退倉搞了快半年才完成退倉。這中間倉租費都是照樣支付的。屬於通路電商經營中比較現實的部分。

八卦04:沒通知就打折做活動

這種fb抱怨貼文也是相當地多。

通路電商平台專員為了要顧業績,很多情況下幾乎不管廠商死活。所以破盤、下殺活動一堆。廠商商品毛利有高有低,很多商品並禁不起66折這樣的折扣銷售,毛利完全爆掉。廠商某天早上上班登入通路平台後台,發現訂單好多,但仔細一看,怎麼在跑一個沒同意過的活動?這就造成很多糾紛了。

更多行銷人報導
你真的準備好做電商了嗎?開設網路商店前,一定要知道的 6 件事
你真的懂電商嗎?10個關於網路消費者的有趣事實

作者簡介-電商Tony陳

我是Tony。我目前在Cyberbiz公司服務。職稱為「開店顧問」專門輔導客戶踏入電商經營自己的品牌官網。透過多樣的行銷活動在網路上銷售商品賺取訂單。服過客戶數量多,多為品牌商。本人電子商務相關工作資歷5年。熟悉電商大小環節與各種正規、非正規的網路行銷技法。目前經營:電商Tony陳網路行銷-電商Tony陳


|本文由電商Tony陳授權提供,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未經原作者授權請勿轉載。|責任編輯:曲潔君

這篇文章 揭秘各大電商通路平台營運模式,想在網路開店先看這篇 最早出現於 行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