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最關心!備審資料審查原則公布:掌握「三重二不」忌跨大美化

大學個人申請入學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甄試時,由學系進行書面資料審查已經行之多年,111學年後書審資料將從學習歷程檔案中勾選製作。為了讓各界了解大學如何看待備審資料的重點,大學招聯會7日彙整各大學多年來的審查共識條列文字後,經常委會討論確認,正式公布「大學針對個人申請入學備審資料審查參考原則」。

掌握「三重二不」原則校內為主

招聯會執行秘書戴念華表示,民國90年聯考走入歷史,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上路迄今二十年,大學個人申請第二階段學測成績占比就是小於等於50%,111年之後並沒有改變。而大學進行書面資料審查已有多年,彙整出的「大學針對個人申請入學備審資料審查參考原則」有「三重二不」原則,分別是「重視基本素養所展現的核心能力」、「重視校內的學習活動」、「重視資料真實性及學生自主準備」、「不是學系所列的所有項次都要具備,大學重視多面向的參採」、以及「不是以量取勝,重視學習過程的反思」,希望各界不會因為高中開課差異、都市偏鄉資源的不同,就影響到審查的公平性,反倒因為透過系統資料,審查過程更能參酌學生的實際情況。

課程學習成果大學最多看3件

戴念華說,從招聯會公布的學習準備建議方向中,很清楚載明課程學習成果至多3件,就大學角度而言,其實就是進行多年的備審資料,加上電子格式改良提升信度效度,家長不需要恐慌,無論是來自都市或偏鄉學校學生,大學都能從書審資料中看到,學生從事並展現真正對自己有意義、彼此有關聯的學習活動,看到學生的學習動機,還有是否適合就讀該學系的人格特質,未來「大學針對個人申請入學備審資料審查參考原則」也會採取逐年滾動式檢討。

高教司:招聯會整理後公布「三重二不」原則 有助高中生準備方向

教育部高教司長朱俊彰表示,由於外界對於考招有許多建議,教育部特別強調現行的考招制度「個人申請」第二階段書面審查即有備審資料,111學年度並沒有改變現行個人申請相關書審面試規則,也未改變個人申請總成績的學測成績占比。另外學生的學習歷程檔案是放在高中裡面,大學並不會直接審查學生每學期的學習歷程檔案,而是由學生從自己的學習歷程檔案中「勾選」想要讓大學看到的資料,上傳到系統彙整成備審資料,再由大學進行審查。因此,學生怎麼從累積的學習檔案中,挑選適合的資料讓自己屬意的學系在審查備審資料時很清楚的看到亮點,就非常重要。

為了解高中對於大學考招制度的意見,教育部特別委請臺大林國明教授辦理50場審議座談,其中審議建議大學能夠提供備審資料審查準備指引,透過本次招聯會蒐集大學如何審查備審資料等指導建議,強調各學系在審查備審資料時,是想了解學生想透過資料表現的動機、行動、成果、感想,著重觀察學生是否具備解決問題、學習熱忱、邏輯推理、溝通表達、團隊合作、批判思考等一般能力,再綜合判斷學生入學後是不是能夠順利學習、適應發展,而不會只是機械式、集點式去加總這一項資料得幾分、那一項得幾分等,與此次公布的審查參考原則精神一致,透過招聯會這次公布「三重二不」原則,有助於提供高中更清楚的準備方向。

大學招聯會7日公布「大學針對個人申請入學備審資料審查參考原則」。(招聯會提供)
大學招聯會7日公布「大學針對個人申請入學備審資料審查參考原則」。(招聯會提供)

大學端:從學習歷程檔案勾選 加强審閱效能

台大副教務長詹魁元表示,未來由學習歷程檔案勾選提供的備審資料,可以某種程度矯正現行書審時有些學生過度重視排版,誇大美化內容,以及像是等到高三下才開始準備像在寫回憶錄的問題,尤其以校內的學習歷程為主,校系也比較容易評估。

基本上未來書審資料是由學生從學習歷程中勾選提供而來,而非所有學習歷程都會被大學看到。所涵蓋的東西跟現行書審是幾乎一樣,台大希望招收到多元的學生,因為了解各高中的多元選修都不太一樣,所以審查時是綜整評量,不會有選這個加0.5分、選那科加1分的做法。至於學生時常在搶大學營隊或其他校外活動,個人建議學生參加校外學習(營隊)要思考其目的,第一個考量是就算不放在學習歷程中還是想參加的話再去,那就代表是發自內心想參加。若參加只有一個目標,為了放進學習歷程,那麼最後恐怕跟期待有落差。

中央大學招生組長周弘偉表示無論是現行的備審資料或是由學習歷程勾選出來的備審資料,大學對書面資料的審查目的都是一樣:從學生各項學習資料中找出具備學系所需要的能力或特質、及高度申請動機的學生。既然重點是學系需要的能力特質與學習動機,那麼資料中的點數、時數或張數就不是學系的評分指標,因為「修課課程數/學分數」無法代表學生真的具備相關科目的興趣或學習能力,除非學生能說明修習動機、學習方法或心得;「社團或幹部的證明張數」也無法證明學生真的具有人際合作或溝通領導特質,除非學生能具體舉證參與或舉辦各種活動遇到問題及溝通解決過程(服務學習時數亦同)。

對於學生提供備審資料中,大學不是逐項給分,而是進行綜合性的審查,從多項資料中去對學系需要的能力與特質進行評分。至於課程學習成果(作業或作品),比起絕對的成果,大學更重視的是成果的發展歷程(怎麼做的)、心得(學到什麼)及反省與啟發。也沒有要求一定要交滿3件,有好的1件就足夠了。

靜宜大學教務長鄭志文表示期待從學生三年學習歷程檔案中自己勾選出的備審資料中,可以藉此找到學生的潛力與興趣。沒有任何高中課程可以完全吻合大學所有科系的先備科目,所以大學端看學生,是看學生是否具備潛力、興趣,例如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透過學習歷程檔案,都可以讓學生主動呈現,讓大學發現。大學真的會認真看備審資料,同時,家長也請不必擔心,家庭條件不同是不會影響備審資料的公平問題,因為學習成果都是校內課程,不因家庭條件而異;事實上成長背景的不同,反而提供學生對不同環境下如何學習與探究的區隔機會,是助力而非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