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2因子 美元前景偏空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2020年初至今,金融市場表現反覆波動,匯市亦不能倖免。美元在第一季升近9%後回吐,截至8月中已由高位回落約三分之二。第一季歐元曾一度貶值近5%,目前已由3月份低點回升11%。美盛投顧旗下布蘭迪全球投資管理投資組合經理暨特許財務分析師Anujeet Sareen認為,美元牛市主要由較強勁的美國經濟成長(由科技業帶頭)及較穩健的外貿盈餘所推動。然而,2大因子將導致美元前景偏空。 Anujeet Sareen認為,導致美元轉弱有2大因子:第一個長遠因素與政治相關;第二項因素,是新冠肺炎疫情對美國經濟帶來較具結構性的衝擊。 一、政治因素。首先,美決策官員採用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tary Theory),實際上已到了無路可退的地步。隨著財政赤字急速上升,聯準會同時擴大資產負債表規模,提供一切政府所需的資金以支持經濟。美國實質個人收入在第二季創下有史以來最大增幅。假如不知道美國正經歷近百年來最嚴重衰退,而單從收入增長來看的話,還會以為美國經濟欣欣向榮。然而,現代貨幣理論長遠不利於美元。不僅如此,目前於美國總統大選民調中領先的拜登(Joe Biden)在政見中主張提高企業稅。正如2018年美國曾靠減稅提振經濟成長和美元,若是2021年調高企業稅,則會阻礙資本流入美國,繼而削弱美元表現。 與此同時,歐洲和中國的政治形勢正出現分歧。歐元區已朝著財政聯盟踏出重要一步。德國最終表態承認有需要無條件協助成員國,向深受疫情打擊的南歐國家給予資助,而非單純提供貸款。正如美國紐約州和加州的稅款無間斷上繳聯邦政府,向受到颶風卡翠納蹂躪的州提供協助,歐洲亦已制定類似機制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危機。這是歐洲的一項重大轉變,向財政一體化邁進一大步,對歐元而言算是利多。另一方面,北京當局在運用貨幣政策以應對疫情方面採取了更加審慎的做法。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2016年商品市場崩潰之後,中國均迅速增加貨幣供應和信貸額度,卻導致債務急增和資本配置失當。然而這一回,中國的措施更為謹慎,而貨幣供應和信貸增長步伐均較為溫和。相對而言,美國的貨幣政策遠較中國寬鬆,因此對美元造成不利影響。 導致美元轉弱的第二項因素,是新冠肺炎疫情對美國經濟帶來較具結構性的衝擊。雖然有許多因素導致部份國家疫情較其他國家嚴重,但其中一個共同原因似乎是服務業的規模。 由於服務業倚賴人際互動,為病毒傳播提供空間,而美國是全球服務業規模最大的國家之一,因此疫情嚴重程度與服務業規模存在一定關係。有別於二戰後出現的任何一次經濟衰退,現在衰退主要集中於服務業。新冠肺炎疫情將隨著醫療方法、用品和疫苗的問世逐步消褪,服務業將會復甦,失業率也將會回落。然而,即使疫苗研發成功,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仍將持續一段時間。我們正透過企業了解員工在家辦公的可行度,同時尋找其他的互動方式,重新評估商用物業需求,也見到餐飲業祭出不同的營運模式。這些轉變和其他類似的趨勢,代表服務業的工作機會終究是回不去了,對美國經濟的打擊應會甚於側重製造業的經濟體。美國或需較長時間應對失業率的加劇,直到失業者接受轉職培訓。這也是為何聯準會的政策立場要較全球其他央行來得寬鬆,而這將會為美元帶來壓力。 總括來說,美元很可能在中期內進一步走弱。美國政策趨向現代貨幣理論,以及美、歐和中國的政治走向分歧,與最重要的美國服務業未來仍需進行長期的結構性調整,都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削弱美元表現。雖然美國現在的經常帳不像1980年代和1990年代熊市期間出現競爭力減弱的跡象,而且美國科技業的領導地位仍然穩固,但這些因素未來或許只能限制美元下跌的程度,卻無法扭轉美元整體走弱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