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 Dai/禁止口罩出口之我見

Jack Dai/禁止口罩出口之我見
Jack Dai/禁止口罩出口之我見

政府推出「禁止口罩出口一個月」的政策後,在我的一部份朋友圈裡掀起波瀾不小的論戰,大體分三個角度:

一、直覺派:支持

自顧不暇,還幫敵人?

二、經濟學派:反對

大體邏輯是「價格是最好的市場供需訊號」,管制價格或管制分配,等於侵害廠商的產權,也意味著阻斷廠商藉由需求上升而獲利的機會,等於隱性的損失,而其副作用是間接降低了廠商的投資意願,未來再發生危機時反而種下隱患。

三、數據派:支持

從兩岸口罩產能懸殊、台灣出口到中國少、多數仰賴中國進口的數據事實,來判斷政府禁出口、維持短期需求的合理性。

支持的論點很直觀,統稱「自己都餵不飽,而且別人哪需要你幫?當然先顧自己」。

反對的經濟邏輯也很合理,簡稱「干預市場,是個自己得利讓整體市場承擔代價的短視近利之舉。」

而我的看法呢?雖然是經濟底出身的,但「我認同這次的管控」,原因有二:

1. 政府的統治需求

政府考慮的不只是經濟,還包含國際貿易的角力、企業的競爭力、社會的穩定度與選民是否支持政府,而這幾項都會回頭影響經濟。

再者,國家的經濟得利、不等於企業得利,國家的經濟得利、不等於每一個民眾都得利,選擇的背後有代價,如何在代價能夠承擔的前提下、利用輔助政策穩定社會,都是執政者面臨的複雜問題。

也因此,民心之安定,是政府避免紛擾的必要目標,而犧牲長期市場效率這回事,我個人認為每一個政府都會這麼做。

囉唆再說一次:政府考慮的不只是經濟與市場效率,最重要的是十分不理性的民心。

2. 前提的不同

「價格是最好的市場訊號」,這句話千真萬確,但在極短期的供需裡,價格往往來不及干預供需,因為市場分配也有其更細微的背景條件、交易費用與時間差的問題。

以這次口罩的案例為例,他有兩個假設與三大關鍵前提:

1) 第一個假設:兩岸總體產能是充足的,而台灣產能無法自足。

2) 第二個假設:需求是短期的,推估疫情最長不會超過120天。

3) 第一個前提:兩岸產能與需求的差距是超級巨大的,不論是原物料供給和產能,兩岸不在一個數量及上。

4) 第二個前提:生產商銷售的成本差異是顯著的,一個貨櫃出與多個經銷商分銷的成本大不同。

5) 第三個前提:對岸短期供不應求。

在疫情剛開始蔓延,恐慌慢慢升溫,人們想到避免感染的直接手段就是戴口罩,倒置口罩出現短期非理性需求時:

1) 之於台灣民眾,囤積多餘需求的口罩是常見的狀況,因為不確定為時多長。

2) 之於對岸民眾,短期供給有缺口,有貨就買,先囤免缺。

3) 之於廠商,快速套利的方式是將產出以最低銷貨成本的條件出掉,最好是整櫃出掉,繼續趕工,而最好的銷貨點是哪?對岸需求量可以吃光產能、可以出更高價的大市場。

4) 之於對岸政府,盡量管控全國供給、將資源分配到重災區,以防止疫情擴大。

之於台灣政府呢?

在兩岸需求懸殊、台灣產能可能無法自足、原物料掌控在對岸、投資到產出需要時間、民心有浮動可能的前提下,他最理性的行動就是:

「停止出口,鼓勵進口,滿足短暫內需。」

瘟疫是最不理性的市場背景條件

總結:中長期來看,經濟理論無誤,干擾確實影響了市場分配與生產意願;然而短期來看,基於統治需求、兩邊需求供需落差巨大及廠商銷貨成本差異大的前提,干擾反倒成了安撫人心與避免短期缺口的必要之惡。

同樣的道理在這兩年MLCC缺貨時雷同:

因區塊鍊與車用電子而來的需求急促,產能供不應求,市場分配上廠商雖然逐利而供貨,但多數產能仍被大型品牌客戶給吞掉,這也造成大型客戶與中小型客戶同時面臨好一段時間的缺貨問題,而生產商產能跟上、滿足需求,又是好幾個月後的事了。

自由市場的分配有時間差:生產無奈斷線,工廠會哀哀叫,採購只能努力;然而防疫卻無法忍受斷線,因為代價是生命,人民會躁動,危及統治的穩定性。

瘟疫是最不理性的市場背景條件。

以上是我認同這次的管控的邏輯,不含不同社會階層取得貨源的能力差異的前提,僅供參考。

作者本名戴于千,獨立創意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總經理,是個生意人,也是個讀書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