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全球經濟風險評估

2020全球經濟風險評估
2020全球經濟風險評估

【特約記者謝維倩報導】21世紀進入第三個十年之際,如何評估全球經濟可能面臨的風險與挑戰,幫助我們理解和應對國際經濟環境的演變趨勢。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陸續有新的事件發生,讓原本已脆弱的經濟更加難以復甦。

金融危機期間主要經濟體面臨經濟減速甚至衰退的壓力,超常規刺激措施成為G20等國家的政策重點,貨幣刺激政策力度空前。 超常規意味著偏離基本規律,往往帶來難以預料的後果。全球經濟難以迴避金融危機以來超常規措施所滋生的內在風險。

金融游離於實體經濟之外所產生的泡沫化潛在風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成為應對經濟減速的政策主張,利率為零是底線。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等發達國家將利率降至零之後,繼續通過大量購買債券方式向市場大規模注入貨幣,歐洲央行及日本央行甚至推出負利率的政策實踐,結果是全球市場流動性大幅擴張。目前全球四大央行資產已飛躍至金融危機之前的兩倍以上,表明危機至今全球主要央行投入的貨幣總額超過危機之前的貨幣總額。

如此大規模貨幣投入會產生什麼負面影響,至今未能得出令人信服的推測。雖然,美聯儲計劃通過縮表促進貨幣政策回歸常態,但美國經濟放緩的憂慮,促使美聯儲重啟寬鬆進程。 在全球經濟仍然面臨減速背景下,寬鬆政策逆轉未能出現,央行資產高位運行狀態未能糾正,未來的挑戰絕非泡沫化風險,由此產生的潛在風險難以低估。

2008年金融危機被與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相提並論,引發各國對於全球經濟增長動能的擔憂。觀察世界經濟發展史,每次危機之後大多伴隨著技術革命,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 危機顯示傳統經濟模式面臨挑戰,倒逼資源重新配置,將龐大關鍵資源投入創新領域,技術革命更容易出現。

危機之後,新技術形態尚未形成顛覆性創新模式,3D打印和區塊鏈等新技術仍處於孕育階段。新技術革命未能如期出現,全球未能重返穩步增長的景氣現象,發達國家持續減速分化,貿易不平衡引發保護主義等阻礙開放合作的市場經濟,創新合作動力不強,資源跨境流動不暢通,下一波技術革命遲滯風險加大,全球新的增長態勢不明朗。

全球採取非常規刺激措施應對2008年金融危機,結果是全球主要國家債務大幅度攀升,全球債務規模不斷創新記錄,美國國債規模已經超過23兆美元,躍居全球第一。歐元債務危機之後的困境仍未見緩解,主權債務及私人部門債務高位運行是危機之後的新常態。

如此高的債務預示還本付息壓力大幅飆升,在全球經濟尚未復甦的背景下,債務風險顯然難以迴避。儘管我們不知道債務負擔究竟多大才會爆發危機,因為沒有前例可循,但債務高企一方面償本付息加大,另一方面融資管道面臨挑戰,政府或者企業通過資本擴張推動發展的空間在收窄,主要經濟體債務風險問題是個潛在重磅炸彈。

危機之初世界各國經濟減速,全球同舟共濟,通過G20等治理機制共同應對危機,這種方式得到認可。然而伴隨經濟的復甦增長,全球出現分化的局面,國際環境和形勢變化促使各國不再抱團,出現了貿易保護主義及逆全球化等現象,全球經濟面臨新風險和挑戰難以迴避。

新技術形態改變,互聯網或者數位經濟已成為增長點,基於互聯網的創新越來越重要,解決信任問題的區塊鏈等技術被認為是未來的重要方向。互聯網的創新不僅觸及技術領域的變革,更觸及社會治理等模式的變化。

區塊鏈催生的去中心化及分布式問題越發突出,新模式有助於互聯網增加信任,但數位貨幣等創新也帶來了貨幣主權的擔憂,其可能繞開監管帶來的對國家安全的擔憂,世界主要國家對數位貨幣等持謹慎態度,數位貨幣是區塊鏈技術的典型應用,缺乏數位貨幣支撐的區塊鏈可能面臨應用的矛盾,技術突破受到壓抑,不確定性增大技術革命的延遲出現。

中美經貿合作關係調整之後急待重塑。 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中國提升了全球影響力,逐步成為出口貿易大國,積極承接全球產業分工,通過製造業及大宗商品等鏈條影響全球經濟。美國透過金融創新及科技進步等繼續引領全球。

中美或將成為當代促進全球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力量,金融危機以來中美都出台了4兆刺激計劃,成功讓全球經濟走出危機。然而,當前中美關係逐步由危機以來的合作轉為摩擦或者競爭,不僅影響中美兩國經濟,最終還將影響全球經濟。中美經貿摩擦改變了穩定合作的狀態,全球經濟穩定發展的壓艙石亟待調整與重塑。

針對全球經濟問題,美歐等發達經濟體沒有找到更好的解決途徑,反而採取消極方式應對局面。傳統的多邊合作機制遭受美國的阻擾, 美國阻擾WTO上訴法官的任命讓世界貿易組織名存實亡,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世界教科文組織及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等等,美國的退群引發國際社會對全球開放合作機制的擔憂。

在此背景下,各國希望通過區域治深化合作,東盟十國在倡導實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RCEP),中國倡導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日本攜手其他國家推行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CPTPP)。

這些機制有助於深化區域的合作,但也帶來考驗。多種多樣的區域治理機制可能造成混亂,不僅無助於合作深化,還可能引發全球治理碎片化風險。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