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枝/Tomas Ruff 教會我們看世界新視角!

簡秀枝/Tomas Ruff 教會我們看世界新視角!
簡秀枝/Tomas Ruff 教會我們看世界新視角!

眼見為憑、有圖為鑑,不再是真理。疫情中,那裡都飛不得,研究藝術家與作品,成為每天的樂事。上週五,去了內湖行善路國家企業園區,由瑞士蘇黎世的Mai 36 Galerie所成立Pop-up畫廊展間,見到展出托瑪斯・魯夫(Thomas Ruff, 1958-)系列作品,驚喜不已。

這是我第一次欣賞到那麼多作品,尤其托瑪斯・魯夫的negatives作品,勾起了我作深度研究的興緻,果然,內涵深邃、創思多元,才華橫溢。

提起62歲托瑪斯·魯夫,就不能不提德國杜塞道夫藝術學院(Düsseldorf Art Academy),當然更不能不提藝術家貝克夫婦(Bernstein and Hilla Becher)。

貝克夫婦帶領德國杜塞道夫藝術學派,對全世界影像藝術發展影響深遠。托瑪斯・魯夫在接受訪問時曾強調,由於貝克夫婦在教軍學上耳提面命,要求塞道夫藝術學院學生,勇於「捕捉現實」。

他自嘲,進杜塞道夫藝術學院之前,拍攝許多媚世無聊的作品,最後當他恍然大悟,從此對身邊的實物開始觀察發想,展開大開大合的創作新旅程。

托瑪斯·魯夫素有「哲學家」之稱,他非常有自信,雖然以拿相機掌鏡起家,但自我定位是「藝術家」,而不是「攝影家」。

這個定位,對照他近些年的創作,可說天馬行空,從電腦、網路上,信手拈來,已經不是單純的鏡頭捕捉。

這回呈現在Mai 36 Galerie 的Pop-up空間,作品包括3大類:

1、正片和負片(Photograms and Negatives)系列

2、潛質(Substrates)系列

3、新聞 (Press++)系列

談托瑪斯・魯夫的正、負片作品(Photograms and Negatives)必須從當代立體投影影像說起。

在今年元月台北當代藝博的展覽當中,展場的主幹道上,卓納畫廊(David Zirner Gallery)有幅托瑪斯・魯夫黃黒色調作品,該作品正是「Photograms」系列作品。

這回Mai36畫廊則安排一整面牆的「Negatives」作品,當資深攝影家林育良,在現場以iPhone手機轉換成負片模式,對著這個Negatives系列進行觀看,手機上立即呈現「正像」影像,當正負兩種截然不同的色調並陳時,非常具有教學意涵。

根據DAPA台灣達帕攝影藝術協會理事長久方武老師的說法,這兩個系列的照片,其內容畫面完全不一樣,但托瑪斯.魯夫的藝術發想與出發點卻是一致的,都是來自影像立體投影。

久方武老師分析,托瑪斯・魯夫巧妙使用攝影歷史上面最古老的氫版攝影術「Negative」,到最當代數位「Photogram」。

「Photogram」是托瑪斯・魯夫委請電腦工程師撰寫電腦程式,然後不斷對影像進行積分,最後形成一張「Photogram」的照片,這種作品,檔案其大無比,可以高達20T左右。

久方武老師說,以前的實物投影機影像,它是一種『正像』(Positive)概念。而Photogrammetry就是一種數位正像。所以Photogram and Negatives,就是一種正像與負片的隱喻,也是說帖,證明托瑪斯・魯夫思維上的超前所在,是影像語法拼圖的集大成。

這兩系列從最古老的氰版顯影法,到當代電腦程式數位照片。從最古老到最先進,把整個世界攝影史由古至今貫穿了一次。久方武強調,全世界有能力同時進行多層次影像藝術隱喻的表現,世界少見。

托瑪斯.魯夫的偉大性,在於他對於整個世界攝影史的徹底了解,又可以觸類旁通的利用攝影史進行各種影像衍生物之更新的創新。這種舉一反十的影像藝術家,才氣過人,舉世罕見。

托瑪斯・魯夫創作大半生,作品系列非常多,有些作品創作動機有關聯性、有些沒有,不管有沒有關聯性,都是影像語法的拼圖。在Negatives系列當中,托瑪斯・魯夫很刻意地使用古典裱框法呈現,而且照片尺寸,也很刻意做到與古代氰版照片大小相同。這絕對不是偶然,而是他很刻意操作的小細節。

「連這麼小的影像細節,表面操作方式,他都不放過。」久方武老師推崇備至。潛質「Substrates」系列,是托瑪斯・魯夫完全於2001年的創作系列,也是他第一次創作純抽象圖像,色彩繽紛,深受矚目。

這個系列,發想自日本漫畫圖片,托瑪斯・魯夫在漫畫圖上,不停地放大,截切,直到失去所有可辨識的細節,最後只剩下完全沒有形狀的迷幻色圖。

名為攝影作品,但這個系列,完全沒有使用到攝影鏡頭,這是創作觀念都是突破。迷幻色圖,色彩鮮明,圖式巧妙,當並列到展覽空間的油彩、雕塑、黒白影像之間,卓然自立,成為一大亮點,

至於新聞「Press++」系列,指的是新聞照片,托瑪斯.魯夫喜歡從舊報紙上,截取報上的新聞背後的配合圖片,然而,留下當時攝影記者的時間、補記,以及編輯檯的眉批,甚至總編輯在最後放行前的指示,美美一幅作品,仔細觀察,幕後指指點點,何其多人。

Mai 36 Galerie 挑選的作品,是幅面貌姣好,眼光帶魂的優雅仕女,人見人愛。但托瑪斯・魯夫已經不在乎那肖像是誰,優不優雅,對他已經不重要,他要凸顯的是圖片背後,指指點點、叮嚀批示的權力現實,那是新聞真正的話語權,也是真正他翻製成系列作品的靈魂所在。

原本,托瑪斯・魯夫關心的是,媒體的生態,隱身報導背後的媒體黒手,令人嘆為觀止。一場香港巴塞爾藝博會的替代展覽,影像研究界的活教材,讓台灣攝影藝術發燒友大飽眼福。

由於托瑪斯・魯夫預定於今年11月間在國美館舉辦個展,這回的小型展出,彷彿是場熱身戲,正好魯夫迷預作功課,以迎接大展的到來。

看POP-up展覽,作現場功課,也是件苦中作樂的精神寄託。「眼見不一定為憑」、「有圖未必可為鑑」,托瑪斯・魯夫袤廣無垠的創作思維,教會我們許多看待當代藝術的視角,這也未嘗不是咀嚼人生的新態度!?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