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奎》父親貴人三輪車伕原為抗戰的國軍團長

王鳳奎》父親貴人三輪車伕原為抗戰的國軍團長
王鳳奎》父親貴人三輪車伕原為抗戰的國軍團長

在戰亂中能夠倖存的每一個人都會磨練出無比堅強的生命力。父親由於是自願退伍,所以退伍金、月退俸、戰士授田證及任何就業輔導皆無,退伍後生活非常艱困,吃盡了人生苦頭。原本來台時就是孑然一身,退伍時更是一無所有。有陣子生活痛苦不堪,對人生感到絕望,甚至萌生輕生之念。幸好經歷戰亂的父親早已養成堅毅不拔的個性,面對困難總能轉念,一再向生活挑戰,絕不輕言放棄,才能在退伍後不到2年在台北市尋得安身立命之處。

民國43年,父親因與長官爭執,打長官一拳而被判刑4年半,在新店軍監坐牢2個半月又因蔣總統連任特赦,回到在苗栗駐紮的部隊,即使長官與同袍一再勸說,此時父親似乎已認定在軍隊回鄉無望,因此堅決退伍。退伍時的父親在台灣人生地不熟,不知何去何從,只能到處打工為生。

父親剛開始到新竹的尖石山區砍竹子,然後徒手赤足,肩扛著竹子到集散區,父親說這是他人生最痛苦的工作,而且一天只能賺取6塊錢的微薄收入。有次在搬竹子的路程上累到失神,差點失足掉落山谷,驚嚇後回神的父親遠望著蒼天,心想遠在天邊的老家及親人,可能這一輩子再也見不到了,忍不住眼淚直流。人生至此,悲從中來。在那一刻,一向刻苦耐勞、不向惡劣環境低頭的父親,竟然萌生輕生念頭,想往山谷一跳,就此一了百了。

父親在尖石山區砍搬竹子不到2個月,就受不了這種苦力生活,只好回到新竹市區,嘗試其他的勞力工作,但辛苦的勞力付出總換不得應有的溫飽,所以父親決定到台北市找工作。原想都會地區比較容易找工作,可是萬事起頭難,父親在台北無依無靠,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煤球廠當搬運工,像搬竹子一樣的苦力工作,雖然一天有20塊錢的工資,但是工作環境非常汙黑髒亂。父親回想時笑著說,搬煤球最辛苦之處,是下工之後還要把身體及衣物洗乾淨。

父親在煤球廠當搬運工約一個月,一日在煤球廠的大門口遇見一位來此等客人的三輪車伕,父親認為這人也是外省人就上前攀談,一談之下,知道他的名字是李光耀,原本在大陸也是軍人,曾在對日抗戰擔任國軍團長,後以上校退役,國共內戰時輾轉從香港逃到台灣,來台灣後便以拉三輪車為生。

父親原本對拉三輪車很歧視的,但與李光耀的一番對談對他的啟發很大。當天晚上,他躺在床上就反覆思考:「李光燿做的官這麼大,學識比我高,年齡也比我大,他都能彎下腰拉三輪車,我也能拉啊!」

於是隔天父親就向幾位朋友湊借了600元,買了一輛二手三輪車,開始拉三輪車,每天早上固定9點出門,通常晚上到9點才回家,有時會載客到舞廳,順便在舞廳等散場客人,拉到12點才回家。如此拉三輪車超過12鐘頭,每天可以有7、80元的收入。回憶起這段過往,父親有點得意的表示,那時簡任公務員一個月的薪水才300元,而父親扣除所有費用,每個月還可以存個1000元。

父親靠著自己堅強的生命力,退伍後孤苦伶仃地漂泊做苦工,二年後在台北市以拉三輪車辛苦攢了一筆錢,買下台北市仁愛路三段一處違章建築區的六坪木拼屋,才真正想安頓下來,有了落地生根的念頭。

(待續)

作者為東海大學EMBA教授

●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登

●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