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奎》 父親當流亡學生目睹的亂世

王鳳奎》 父親當流亡學生目睹的亂世
王鳳奎》 父親當流亡學生目睹的亂世

民國37年,國共雙方在老家的皖北開啓最大規模的徐蚌會戰,父親當時是在浙江金華就讀河南第十一聯合中學的流亡學生。

流亡學生一詞,原是在對日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為救濟因戰亂離鄉背井的學生而設置流亡學校,無奈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接之展開,流亡學生變成跟著國軍或政府到處逃難「流亡」的學生。

民國37年中,父親就讀的流亡學校撤退到浙江金華,但是學校已名存實亡,無法再照顧學生的生計,大部分的學生都得自己想辦法討生活,父親說有些學生甚至病死及餓死。

由於父親在蚌埠曾經為求生存,靠買賣香菸過活,在金華當流亡學生的兩個月期間,就搭火車到上海買香菸及銀洋,再搭火車回金華賣賺取約15%的差價,父親很得意的說其他學生沒飯吃,他是有錢賺,還可以請同學吃飯。

在戰亂時期,搭火車都是免費的,只要你爬得上火車廂頂,而且敢坐在車頂搭火車,經常是火車快到站時,大家就蜂擁搶上火車佔位置,那個景象就是很多戰爭電影所描繪的畫面。父親笑說當時呂伯伯(父親的結拜兄弟)就因個頭瘦小,個性膽小,好幾次想跟著父親搭火車做生意都沒成。

民國37年末,父親見戰事惡化,就與同鄉的呂伯伯相約回靈璧老家探親,沒想到戰火已波及老家,在老家的那一個月期間,每天清晨5點,圍擊黃維12兵團國軍部隊的砲聲就隆隆響起,父親認為再不離家就來不及了,那是他在流亡期間最後一次回老家。父親偕同呂伯伯就先逃至蚌埠,再由蚌埠搭火車到南京,在南京的一個小學待了近一個月,依然以買賣香菸為生,最後還是決定回浙江金華,與一群結拜兄弟到江西南城加入由胡璉將軍整編的12兵團,後成為胡璉創辦的「怒潮軍政學校」第一期畢業生。

(待續)

作者為東海大學EMBA教授

●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登

●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