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化鵬/小兵大和尚 鶯歌石山

左化鵬/小兵大和尚 鶯歌石山
左化鵬/小兵大和尚 鶯歌石山

好久沒有登基隆的鶯歌石山了,3月19日舊地重遊。我和內人從安樂社區三期國宅後面的小山坡拾級而上。以往這裡有一座香火鼎盛的慈佛寺,園林內遍植奇花異卉,還有百餘株櫻花樹。

而今,寺廟早被拆毀,殘垣敗壁,供奉的觀音菩薩已遷移他處,有些櫻花樹已被連根拔除,有些老幹枯枝橫臥路旁,景像一派荒涼。

這座山頭,四通八達,翻過紅龍山,可以走到獅球嶺砲台,抄小徑可以通往安樂市場,或步行到長庚醫院;越過蚵殻山,可以逕抵「十方大覺寺」。

登上山頂,隱約可見基隆嶼,而基隆海港的風光,也可盡收眼底。我們沿著山脊,走乏了,坐在一座小土地公廟前的石凳上歇腳。記得以前常有三五鳥友,提著畫眉鳥籠,來此閒話鳥經。如今,空山不見人,不聞鳥語響。

山丘上,三步一宮,五步一廟。我們的目的地是「十方大覺寺」,有許多條岔路,不知該走那條山徑,遇到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山僧,唸一聲阿彌陀佛,合什問訊,他熱心的指引了一條捷徑。

善哉!善哉!果然,不遠處有一條新闢的柏油路,沿途盡是印度陰香樹、大花曼陀羅、含笑、朱槿,和紫色的牽牛花。不一盞茶功夫,我們就來到了十方大覺寺的後院,通過一條長長的迴廊,來到了大雄寶殿。

這座壯觀宏偉的寺廟,已不是我印像中的寒磣小廟。依稀記得,李志方老先生,曾引領我來到此處訪友,李老先生是我的前輩,中央社基隆第一任特派員,當年,屆齡退休,我來接掌他的職務。

他是一位傳奇人物,福建蒲田人,少年時,在南少林寺出家,佛經唸得爛熟,習得一身武功。後來還俗,民國三十四年,追隨同鄉葉明勲先生渡海來台,成立中央通訊社台北分社。

後來,大陸失守,中央社隨政府播遷來台,葉明勲先生轉任中華日報第一任社長,並歷任黨政要職,也曾創立台灣最大的廣告公司「聯廣公司」。

他娶清末民初大儒嚴復的孫女嚴停雲(名作家華嚴)為妻,成了辜振甫先生的連襟,九十六歲辭世時,頭銜是世新大學董事長;李志方先生,貫徹始終,其志不改,一直服務中央通訊社,直到退休,他喜歡人稱他李特派,他是基隆市空前絕後唯一的榮譽市民,卸職後,船大王張榮發禮聘他到長榮公司,擔任高級顧問,只領乾薪,顧而不問,他也享了九十五歲高壽,睡夢中,含笑離開了人間。

早歲曾當過小沙彌的李特派,頗有佛緣。當年南懷瑾居士落腳基隆,他們曾一起談論「藥師經」和「楞嚴經」,南懷瑾後來成了海峽兩岸的國學一代宗師。

那天,我們來到大覺寺,不巧他的友人到他處行腳,我們訪友未遇,他的友人也是位奇男子,姓劉名不詳,操四川口音,二十一歲,隨部隊撤退來台,其後,離開行伍,四處流浪,一度在宜蘭礁溪一處亂葬崗化緣修行,三十多歲時,來到基隆十方大覺寺,在靈源長老座下,剃度出家,受具足戒,矢志苦行,法號「惟覺」。

惟覺,在大覺寺青燈古佛下苦修六年,又到萬里的山中閉關十多年,創建靈泉寺。隨著萬里的產業道路開通,朝山香客日增,他決定入世弘法,除了每年的無遮法會和弘法大會,還舉辦了多次的「打禪七」。

山陰道上,絡繹於途,其中不乏達官貴人,陳履安即是其中之一。後來,他又到南投埔里創建了「中台禪寺」,這座金碧輝煌的廟宇,成了台灣佛教界的重鎮。

宜蘭真是好山好水,連亂葬崗都是風水寶地,先後出了兩位小兵大和尚。當年,惟覺離開礁溪這處亂葬崗,又來了一位姓楊的小伙子,他隨著滇緬游擊隊撤退來台,曾在成功嶺「幼年兵中隊」當過娃娃兵,他也來到礁溪的大陂湖(龍潭湖),在附近的塚間結盧修行,後來,在靈鷲山成立道場,法號「心道」。說來話長,此處不表。

思緒片片段段,夕陽已向晚,內人催促我回家。山下的萬丈紅塵,已隱沒在霧靄中,基隆河靜靜的流淌,不知流向何方。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