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大突破!陽明大學用10c.c.血液培養出肺臟類組織

10 c.c的血就能培養出肺臟組織!陽明大學從病患血液中,透過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在人體外成功培養出3D立體的肺臟類組織,這個肺臟類組織後續將移植到斑馬魚身上,解答囊腫性纖維化的病理機轉。

「囊腫性纖維化」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是因為CFTR基因突變所造成。罹患這種疾病的患者,體內會產生異常濃稠的黏液,阻塞在身體多個器官中,例如汗腺、胰臟、膽管等。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阻塞呼吸道導致呼吸衰竭。目前囊腫性纖維化病理機制不明,所以還沒有辦法有效治療。

10 c.c.血液培養出肺臟類組織

為了探究囊腫性纖維化的致病機轉,陽明大學藥理所講座教授邱士華將會與陽明大學藥理所教授黃自強、生物藥學研究所教授何國牟以及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教授張家靖共同合作。

這個計畫中,黃自強教授將利用電生理及分子生物技術,進一步的了解造成此疾病的獨特突變背後的病生理機轉;邱士華教授從病患體內抽取5 c.c.到10 c.c.的血液,再利用諾貝爾醫學獎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的技術,成功培養出肺臟類組織。

iPS細胞搭配基因剪刀,為臨床研究提供新選項

由於這個組織是來自病患血液,因此提供了研究攜帶CFTR基因突變的致病機轉的途徑。進一步將這個帶有基因突變的組織,移植到何國牟教授所飼養的斑馬魚身上,透過張家靖教授奈米技術將CRISPR/Cas9基因剪刀所編輯過的基因,送回斑馬魚身上和3D立體的肺臟類組織來嘗試修復缺陷的基因,觀察病理模型,並模擬活體中器官發育與生理狀況。

由於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具有能分化成不同細胞的優點,研究團隊希望能透過這種方式,建立起全新的臨床研究選項。

研究團隊合照,左起邱士華教授、黃自強教授、何國牟教授與周士傑助理研究員。
研究團隊合照,左起邱士華教授、黃自強教授、何國牟教授與周士傑助理研究員。

主持這項研究的邱士華表示,臨床研究最大的困難就是不容易找病患,尤其是像囊腫性纖維化這種疾病的病患更少,利用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的技術加上基因編輯的治療平台,能運用在多種遺傳性疾病的藥物研發。除了囊腫性纖維化,研究團隊目前已應用在血液遺傳性疾病以及視網膜疾病上。

臨床研究需要建立的就是活體外與活體內的疾病模式,目前研究團隊已經在活體外重建人類組織以及3D肺臟類組織,下一步將要利用斑馬魚進行體內實驗。由於斑馬魚的全基因定序已經完成,非常適合從事先導實驗。

研究團隊期望這種創新的基因精準治療平台,能打造出安全且高效率的治療模式,提供臨床解決問題的新選項,加速精準基因療法研發,為罹患基因突變疾病患者帶來治癒的新契機,並期許能將此技術應用在新興感染症。

文/林以璿 圖/林以璿

更多Heho健康網文章
高壓氧吸3個月,細胞年輕25歲!科學家首次在人體試驗中「逆轉衰老」
免疫治療新突破!《Cell Reports》:人工胸線有望製造百萬T細胞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