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開小夜燈」會怎樣?光電專家從老鼠實驗發現,原來「擁抱黑暗」有這麼多好處

光害汙染是一種新型態的環境汙染,不但對海龜和昆蟲等動物造成傷害,妨礙天文學的星空觀測,也危害人體健康,嚴重擾亂生理時鐘的自然運作。過分明亮的夜間環境,究竟會對人體生理功能帶來什麼影響?

我們先來個快問快答:全球婦女乳癌罹患率攀升的因素是什麼?

A. 吃太多炸雞
B. 喝太多咖啡
C. 照太多夜光
D. 吸太多霧霾

答案:C。

乳癌是現今全世界最常見威脅女性生命的癌症。醫學界長期研究乳癌發生的可能原因,經反覆驗證後發現,人造的「夜光」,應可用來解釋全球婦女乳癌發生率提高的現象。

夜間照光提高女性罹患乳癌機率

2014年,美國康乃狄克大學保健中心流行病學家史帝芬斯(Richard Stevens)等5位學者在全球著名的《臨床醫師癌症期刊》(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上指出,長期夜光曝照,容易引發乳癌和攝護腺癌。

這篇研究報告名為〈現代世界電力照明引發乳癌及節律破壞〉(Breast Cancer and Circadian Disruption from Electric Lighting in the Modern World),一發表後旋即震撼全球。

史帝芬斯等人根據他們畢生的研究,加上回顧與評論在醫學及光科學領域最具代表性的150篇學術論文,然後再從龐大數據與眾多論述中,找到乳癌與攝護腺癌的可能原因,那就是:在暗夜時分越點越亮的「電力照明」

他們還發現,在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乳癌罹患風險最高,但正在發展中的地區,此風險也迅速竄升中。所謂「工業化」最明顯的特徵是,無論屋裡屋外,有越來越多的電力用以照亮夜晚。

直到最近,科學家才確認,這種人造但非自然的夜光曝照,足以干擾人體的晝夜節律性,妨礙褪黑激素(melatonin)分泌,破壞睡眠和生理時鐘的自然運作。在夜晚分泌的褪黑激素,是調整人體入睡與甦醒循環的荷爾蒙,可抑制腫瘤生長。血液中褪黑激素減少時,會使受損的細胞難以修復,長期下來將導致發炎、引發細胞病變。

最重要的是,他們發現,無論是在細胞、囓齒動物或人類上的實驗,研究結果均一致表明:「晝夜節律遭破壞後,可能真的會影響健康。」

文中指出,在一項創新實驗中,五位作者之一的布拉斯克(David E. Blask)將婦女的乳癌細胞移植到裸鼠身上,當裸鼠受到夜光照射時,這些乳癌細胞顯著成長。接著,布拉斯克在夜間未曝照過夜光的年輕婦女身上抽取血液,再將血液淋到裸鼠乳癌細胞上。結果,明顯抑制了乳癌細胞增長。

布拉斯克解釋說,這是因為該血液中含有充分的褪黑激素,能抑制腫瘤生長。反之,若從曝照夜光的婦女身上抽取血液,因缺乏褪黑激素,將使裸鼠乳癌細胞持續成長。奇特的是,如果將褪黑激素添加到這些原本抗瘤無效的血液時,居然可以開始發揮抑制腫瘤的功能。因此,科學家推論,夜光照射造成人體應有的褪黑激素分泌不足,無法有效抑制腫瘤,最後致生癌症

輪班工作女性vs. 盲婦,誰的風險較高?

史帝芬斯等人表示,「夜間照光會增加乳癌風險」的理論,已有初步預測。這些預測也正在進行流行病學的測試,截至目前為止,已獲得3項具體證據,包括:輪班工作者的風險、盲婦的風險,以及睡眠時段對風險的影響。

報告中明確指出,上夜班或做輪班工作的婦女,罹患乳癌風險較高。事實上,國際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簡稱IARC)也將涉有破壞晝夜節律的輪班工作,列為可能的致癌因子。2012年,美國醫學會(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也將夜光(light at night)的各種健康危害,納入其政策聲明中。

自從IARC將輪班工作歸類為二類型的致癌因子後,有至少7個流行病學的研究結果出爐;其中,5項研究支持此論述,另2項則是不支持或不明確。

然而,夜班和輪班仍有所區別,尤其是對健康的影響。夜班包含大夜班和小夜班,前者即為西方人形容的「墓園班」(graveyard shift),足見人們對這個時段值班的害怕或厭惡。

有研究發現,雖然夜班不如日班,大夜班又不如小夜班,但固定的夜班,都比不固定的輪班好。也就是說,固定上夜班,人們至少還能藉著生理時鐘的調整,依然過著有規律作息的生活。反之,不固定的輪班,則徹底破壞日夜節律,讓身心承受極大痛苦,更遑論日後可能伴隨而來的各種疾病。因此,從事癌症研究的流行病理學家認為,輪班可以當作是「夜光曝照」與「節律破壞」的代名詞。

假如「夜間照光會增加乳癌風險」理論是正確的,那麼完全看不到、感受不到光線的全盲婦女,罹患乳癌機率是否較低?

針對這樣的質疑,美國疾病管制局流行病學家漢恩(Robert A. Hahn)的研究,率先提供了證據。儘管他研究的個案數量較少,但後續有4項研究也確認了他的預測:「比起視力不佳的婦女,盲婦也許有較低的乳癌風險。」

為何會有這樣的差異?史帝芬斯等人推論,由於盲婦完全接收不到光線,使得大腦分泌褪黑激素不會受到電力照明干擾,可是視力不佳的婦女則不然。這也再一次證明,夜間照光確實會影響身體健康。

社區燈光越亮,罹患乳癌機率越高

2008年,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學地理與環境發展系副教授克魯格(Itai Kloog)等人曾研究社區燈光與乳癌的關係。他們利用衛星照片,分析以色列境內147個社區的燈光亮度。結果發現,住在社區燈光最亮地區的婦女,罹患乳癌機率,比住在最暗地區的女性高出73%

這樣的結果令人覺得很諷刺,人們原以為夜光、路燈會帶來安全,沒想到竟然是更加危險,甚至威脅身體健康。住在夜光汙染最低的地區,反而是越安全,至少可以遠離乳癌的隱憂。這又證明了「擁抱暗黑」對健康的好處。

可是,只有以色列如此嗎?其他地區有無類似現象?

2010 年,克魯格等人隨即發表以國家為單位的研究。結果顯示,居住在夜間燈光最亮國家的婦女,罹患乳癌機率,比住在最暗國家的女性多出30%到50%。這說明了夜光汙染造成乳癌罹患率升高,是全球性的現象,以色列並非特例。這項研究結果也可用以解釋為何夜空汙染較少的中非地區,其婦女乳癌發生率也較低,每10萬人有27例,而北美地區則是92例。

在克魯格發表了「社區燈光越亮,乳癌罹患機率越高」的理論之後,為驗證這個重要的理論,以色列海法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系教授波爾諾夫(Boris A. Portnov)等人以美國康乃狄克州為研究區域,並於2016年發表結果。他們指出,相較於夜光最低的區域,夜光最亮區域婦女罹患乳癌的風險高出63%左右。值得關注的是,這項夜光與乳癌發病率的關聯,在停經前婦女身上是最強的

同樣根據衛星數據來分析戶外燈光亮度,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教授赫爾利(Susan Hurley)等人在2014年也有類似發現。他們針對加州106,731位女性教師做分析。結果發現,居住在戶外照明為前五分之一亮地區的女老師,乳癌罹患風險高出12%;若是停經前老師的風險,則高出34%。

在1995年到2010年間,共發現5,095個轉移性乳癌的確診案例,相當於每年0.318%的罹患率,也就是每10萬人有318例,遠高於全美國各州平均的92.9例。

這是否意味著加州的夜光汙染較全國平均更為嚴重?抑或教師的工作量較重,需要入夜加班,批改報告、作業、試卷等,所以夜光曝照較一般婦女來得多,進而導致乳癌罹患風險較高。這些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與瞭解。

人造夜光增加男性攝護腺癌風險

夜間人工照明不只會提高女性乳癌罹患率,也會增加男性發生攝護腺癌的風險。這兩種癌症都與荷爾蒙密切相關

2013年,冰島大學醫學院教授希掛搭都地亞(Lara G Sigurdardottir)等人的研究發現,在冰島地區,睡眠品質差的男性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比睡眠品質好的男性高出2倍。同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疲勞對策實驗室主任菲林伊凡斯(Erin E. Flynn-Evans)等人研究指出,上非日班(non-day shifts)的男性,攝護腺特異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簡稱PSA)的濃度特別高,發生攝護腺癌機率也比較高。


責任編輯:呂宇真
核稿編輯:陳宛欣

更多良醫文章
太晚看到這篇了!「到男友家吃飯該洗碗嗎?」一個醫生娘傳授人生智慧
「下午5點2分,我中風了!」最擅長看中風的醫師親身經歷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