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式就業學程 龍華科大讓老闆埋單

九年前的某天,龍華科技大學校長葛自祥在學校開了一場閉門會議。會議上,有學校所在桃園一帶的電子業廠商,葛自祥開門見山問這些老闆:「你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

早年,科大畢業生常被企業抱怨「學用落差」;明明技職教育是培育接軌就職的學生,為什麼學校教出來的學生,會不符企業所需?尤其每家企業性質不同,所需人才也有差異,學校怎麼在不變成「職業訓練所」的前提下,教出可對應企業需求的學生?

最後的答案,龍華科大首創「訂單式就業學程」。

由企業提出人才技能需求,學校老師對應開設學程;企業針對需要的人才能力,勾選「我今年要招的人,要修完哪些學程」,學生則可以依據心儀企業,在校時自行選修組合對應學程,並到企業實習,提早熟悉職場。

企業要什麼,直接納入開課內容

葛自祥解釋,這套作法並不是把學校變成企業職訓班,而是擷取「專長分流」的概念,讓學生在低年級時打好基礎,高年級時一面思考未來想走的路,一面強化就業所需的技術能力,同時兼具「技職教育」與「職業培訓」兩大優點。

大一、大二時,龍華學生仍需修習該科系的專業基礎科目;大三、大四則是以「就業的最後一哩路」為出發點。

學校一面探詢企業需要哪些專業技術人才,一面由學校老師分工開設對應課程,並規劃二到四門課,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合作開課。企業直接派主管擔任業師,每學期上課二到三週,讓學生知道產業第一線的技術與發展,也提早理解這家企業的工作環境與氣氛。

葛自祥解釋,和企業合作的這二到四門課,約為12學分,占畢業學分的10%,上課時數約達200小時。等於把職前訓練直接拉到學校來,讓學生提早熟悉企業文化、用人原則、產業前景。學校也會安排參與就業學程的學生,大四時到合作企業進行一學期或一學年的實習。

表現好的學生,企業多直接在大四時就預定了,學生也因熟悉未來的工作環境,技術符合、穩定性高。同時解決學用落差、工作態度、離職率高等以往企業對技職畢業生的常見詬病。

龍華科大前身是龍華工專,以核心的工學院為例,大一、大二是各科系指定必修專業基礎科目;大三、大四則增加許多實務應用的選修課程,分為機電整合學程、精密機械以及精密快速設計學程 。

而學程又分為兩級,必須具備的專業能力包括邏輯設計、微處理機、自動控制系統、精密加工、模具設計與製造等等。也會針對不同企業的產業需求或熱門趨勢,開設專業選修。例如自動化機械、機電整合、智慧控制、光電技術、奈米科技概論等。

「龍華開出各種課程菜單,不同企業都能組合出需要的人力培訓課程;有志要到特定企業工作的學生,在學時就先修畢需要的專業課,因此能縮短學用落差,」葛自祥自豪地說。

老師走出校園,理解產業需求

然而要做好這件事,關鍵是「老師一定要走進企業」,了解產業的發展與需求,學生才會受惠。如果老師守在象牙塔裡,不知產業脈動,學用落差依然無解。

葛自祥規劃兩大作法「產學升等」和「課程地圖」,從制度面推動,讓老師走出去。

「龍華沒有教授關在研究室就可以升等,」葛自祥把「產學合作」列為教授升等與考核的必備門檻,老師必須前進企業主動發掘問題。只有明白產業第一線缺乏的知識、技能與人才,才能明確知道學校該打造哪些課程,滿足學生就業需求。

同時,學校也邀請校友、業師一起參與設計「課程地圖」,由產業回頭向學校建議,根據企業實務所需的技術與現在欠缺的人才,思考怎麼組合上中下游知識體系內容,並針對不同產業做不同課程內容設計。

葛自祥說,就算是同一門學問,不同產業的應用也都不同。

例如微積分在工程學院、管理學院、人社學院都是必修,但製造業、商管業、服務業上的數學應用,都不一樣,不可能同一套教材打天下。「把業界意見拉進學校,才能讓老師授課內容有效地汰舊換新。」

「龍華堅持『二不二要』的辦學方針,」葛自祥說,「二不」是不盲目追求國際間大學排名、不以培養諾貝爾獎得主為目標;「二要」則是要學生畢業後能廣受企業歡迎,為企業所用、更要畢業學生能獲得企業較高的待遇。

龍華連續兩年拿下《遠見》「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中私立科大第一;去年排名更僅次於台科和北科,打敗多所國立科大,可見務實的課程設計已得到肯定。

【2020大學暨技職入學指南】〉帶您看見高教新策略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