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洞察】偷學「A咖」台積電,中芯國際憑什麼打破A股IPO紀錄?

本週一開盤,不僅台股漲,兩岸三地的陸股、港股也飛漲。但對岸股市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將在7月底前以27.46人民幣掛牌的「中芯國際」。這個熱門新股,不但大陸股民、中國大企業搶著要,外資也看好。目前募資金額約532億人民幣,已破了大陸A股十年來的IPO募資紀錄。到底為什麼?

其實,這間堪稱中國半導體國家隊中關鍵角色的晶圓廠商,當初創立時標榜樣樣學台積電,長期積極挖角台灣相關人才。只是,熟諳晶圓製程技術的行內人都知道,若用A、B、C咖來分:已量產5奈米的台積電肯定是A咖;在後面苦追、最近試圖搶攻4奈米失敗的三星則算B咖;那製程僅達14奈米階段的中芯,最多就不過是個C咖。在美紐交所上市多年,募資表現也平平。

那這次回上海科創板上市,身價竟然翻漲。若以發行價格計算,中芯國際的A股本益比達109倍;相較之下,台積電的本益比約22倍,兩者相差五倍。

中芯憑什麼受到高度青睞?首要原因就是川普的華為禁令,硬生生地把台積電和華為的合作關係一刀切斷,反而促成了中國政府的危機意識:這回,非撐自己人不可。

Flickr, by Kārlis Dambrāns
Flickr, by Kārlis Dambrāns

Flickr, by Kārlis Dambrāns

中國力挺中芯,打造「半導體國家隊」

當華為沒了台積電這個重要的晶圓供應廠商,中芯一夕間,就變成用來救命的最後一根稻草。包括高盛、晨星亞洲分析師都指出,雖然中芯的技術不是全球最先進,至少在中國是頂尖的,而中國可是個大市場。

另外,在中美對抗愈來愈激化下,中國政府也已有警覺,想要瞄準「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目標,非得造自己的半導體國家隊不可。

也因此,許多外資都看好,在國家政策拉抬下,中芯可以獲得大量資金進駐,慢慢拉近和對手的距離。像是一位香港金融控股公司高層Ronald Wan,在接受美國CNBC媒體採訪時,就說得很妙。

他指出,股價本來就是看未來。別人看中芯落後晶圓對手的距離很大;他反認為,這正代表著未來成長空間,才大。也就是說,中國國家勢力一定會想辦法做後援,其他投資人只要跟著政策走,短期內不會錯。

事實上,也是如此,這次光是中芯的上市審批速度,就破了紀錄,只花了19天,已可看出中國當局的寄望。而背後戰略配售的業者,更充滿著國家勢力,包括了:中國國家集合電路產業基金二期、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中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等。

難怪,就連中芯在香港上市多年的H股,也因為投資人風聞中芯上海A股募資告捷,兩天內股價跟著瘋漲18%。一年內則已漲超200%。

中芯國際在對岸IPO,台積電有一個驚喜、一個擔憂?

至於,對岸強推晶圓國家隊掛牌,對於台灣的晶圓關鍵廠商台積電,會有甚麼影響呢?可以用「一個驚喜」與「一個擔憂」來說。

如果要談基本面,就如前面所說,台積電和中芯中間的技術差距仍大,短期內要趕過有相當困難。但這都算不上新鮮事。

這次川普的華為禁令風波下,倒是為台積電在美帶來意外的名聲。以往,在美國除了科技業界人士,知道台積電實力的人不算多。但今年,當地媒體因為禁令話題,紛紛做專題分析全球半導體產業競合,成功教育了美國民眾,全球晶圓製造第一名的企業,是來自台灣的TSMC(台積電)。它來美設廠,可以為美國增加許多工作機會。更有當地分析師強調,美國科技業絕對需要台積電,勝於台積電需要它們。


也因此,以往關注矽谷較多的美國財經名嘴,也開始喊買台積電。就此讓以往波動不明顯的台積電在美ADR,表現逐漸亮麗。隨著2019年5月川普政府宣布華為禁令後,從之前股價很少漲過40元,今年一路過了60元的里程碑,或可算是一個意外驚喜。

然而,仍有一點值得擔憂的是:當中國集合政府、民間勢力,萬眾一心撐中芯時,台積電又是靠誰在撐?「老大哥」──美國?

夾在美中之間求生存,台積電會是一顆棋子?

近期傳出,台積電赴美設廠後,意外的「美援」也來了。根據路透社報導,當初以對抗中國「一帶一路」而創立的美國國際開發融資公司(DFC),6月底和美國國防部達成協議,將共同管理1億美元的促進供應鏈回流基金。

執行長柏勒(Adam Boehler)受訪時強調,別小看這1億美元,未來將透過槓桿操作成數百億美元的貸款,而他也不排除參與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總投資金額達120億美元的設廠計畫。

以台積電赴美設廠,能夠獲得更多當地政府的補助自然是好事。不過,DFC發展目標是鼓勵更多供應鏈回流美國,避免疫情斷鏈外,也更能強化美國對於這些關鍵企業的掌控。背後,當然是以美國利益優先。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目前,還沒有消息證實台積電接受DFC這類的融資。但從情勢看來,和以中國人利益出發的中芯相較,台積電,愈來愈像是中美貿易戰中一顆敏感的棋子。

到底該往哪裡走?

別忘了,台積電的團隊,仍是集合台灣一群最聰明的人才;每年生產貢獻,也占台灣GDP比例甚鉅。在中美對抗的局勢中小心翼翼走鋼索,台積電是否還能顧及台灣利益與政治風向?會是一個值得持續關注的隱憂。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