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新生機!台灣數位健康產業聚焦三大趨勢

2020進入下半年,新冠肺炎的大浪在全球尚未平息,新一波的數位浪潮已然來到,並席捲各行各業。在疫情打頭陣的健康產業,已嗅出三大數位新趨勢!

過去半年,台灣已讓世界看見自身優異的醫療能力;而隨著後疫情時代的來臨,台灣醫療產業是否能跨域合作,與資通訊產業強強聯手,加速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再次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資誠聯合會計事務所與社團法人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生策會)於7月1日共同主辦「數位健康發展關鍵趨勢論壇」,並同步發表《數位健康大未來》調查報告,分析全球數位健康產業發展現況,供台灣業者尋找未來定位。

科技部長吳政忠致詞時表示,台灣資通訊產業市場已陷入飽和,相關投資人應將目光著眼生醫產業。在科技部新規劃的六大主軸中,吳政忠表示,「生技與精準醫療,是我們最重視的領域。」

未來的台灣數位健康產業有哪些面貌?《遠見》自論壇與調查報告中統整出「數位健康」三大新趨勢:

趨勢一:以患者為中心的新使用者行為模式

根據PwC統計調查發現,愈來愈多患者願意在醫療院所外接受服務,特別是以虛擬視訊、遠端拍照上傳等數位方式。

與傳統醫療服務方式相比,患者選擇「藉由照相與上傳照片方式,尋求皮膚科醫師建議」「透過智慧手機與醫師進行就醫會診」的比例分別由2016年51%、42%,增長至2018年的56%、49%。

國際管理顧問公司Accenture也指出,高達94%的全球生技醫療企業高階主管相信,將患者視為夥伴關係是極度重要的。

資料來源: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蔣濬浩製
資料來源: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蔣濬浩製

資料來源: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蔣濬浩製

趨勢二:以數據為導向的數位科技平台

數據,是數位健康發展的關鍵。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林玉寬指出,以未來「使用者中心」的行為模式來看,使用者將在隱私保護無虞下,分享個人數據給服務提供者,以獲得數據導向的個人化服務。

不過,林玉寬也提醒,台灣目前的健康數據仍散居各處,除了官方醫療院所產生的數據外,業者應主動統合穿戴裝置、居家醫材等感測裝置,以完善健康大數據的整合分析。

在醫療實務上,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陳瑞杰分享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自2018年起,便在院中推動「個人健康區塊鏈護照(iTPass App)」。透過此款應用程式,民眾不僅能自行於手機上讀取自己的醫療數據和病歷,還能透過數據的分析,有效管理個人就醫行程。

趨勢三:跨界創新整合,形成新產業生態體系

數位健康範疇廣泛,但目前尚無單一單位能夠囊括「數位健康」的全部服務。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合夥會計師周筱姿表示,相較於傳統醫療服務「以量計價」的商業模式,數位健康將走向以「價值」為訴求,生態體系中的各利害關係人都將共同參與數位健康的價值創造。

在需求端上,服務提供者如公私立醫療院所,將著力發展預防醫療新方案;主管機關應研議審查機制與法規,以因應創新產品與服務。至於供給端,業者則可善用資通訊技術,擴大數位健康產業的投入。

吳政忠也指出,三年前,各大藥廠經營型態開始改變開始,尤其過去臨床一二三期都是藥廠自己做,現在開始與外部公司合作;2019年,台灣也逐步發展出「精準健康倡議」(Precision Health Initiative)的概念,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Bio Bank)也已與31家台灣中小型機構連結,讓數位健康更有機會發展茁壯。

亞馬遜AWS港台總經理王定愷舉例,亞馬遜正嘗試搭建「全球生醫開放數據庫」,並提供雲端運算平台,以縮短研究人員蒐集數據的心力,將時間投注在分析與防疫上。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