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嗆聲譚德塞!十大傑出青年林薇:做對的事,而非討好別人的事!

上週四(9/17),第58屆十大傑出青年當選記者會上,出現了一個非常年輕的面孔,21歲、還在念大學的林薇

或許你對這個名字沒有特別印象,但若提到今年4月初時,WHO秘書長譚德塞公開點名台灣對他人身攻擊,「這些攻擊三個月前從台灣來的」,一位留學英國的台灣女生Vivi Lin,在社群媒體上用一段四分鐘影片,以及中英雙語公開信,邏輯清楚、說理明白地替台灣發聲,要求譚德塞道歉,引發網路龐大迴響,她就是林薇,你或許就會「喔!是她」。

「我從來沒有想過那支影片會讓我爆紅,只是很單純地認為譚德塞說的不對,我來自台灣,那就有責任要站出來幫台灣說清楚,」林薇回憶當初拍攝那支影片,動機非常單純,從來沒有想過到底有多少人會看、會不會招來異樣眼光,「既然我已經知道那是錯的,我就無法當作沒看到」。


從小爸媽鍛鍊獨立思考,只給建議不幫做決定

這種「不怕以小博大」「對的事就去做」的信念,來自林薇從小的家庭教育,「爸媽從小就訓練我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是真的放手的那種!」林薇笑著回憶。

從小,林薇的成績單拿回家,爸媽都「只簽名,不看分數」。他們並不是放任不管,爸媽花很多時間和林薇討論為什麼要學習、該如何學習、她又希望怎麼學習,但爸媽堅持的一點是「你要為你自己的行為負責」,功課,不是為爸媽而讀;分數,是自己的責任。

爸媽不把重點放在「分數」上,重點是林薇自己對「學習」這件事的思考,把她當大人一樣,和她討論想法上是否有哪些考慮不周全的、各種選項的可能好壞與後果,幫她分析各種利弊後,作自己的決定。

如果遭遇困難,林薇也隨時可以找爸媽一起討論,爸媽會給建議,告訴她可以怎麼修正、調整、加強,如果有需求,爸媽也會在能力範圍內給予支援,但所有一切的前提都是「這是你深思熟慮後的自己選擇」。

「我爸媽不會告訴我,『你選這個就好』或『這樣子對你好』,選擇後的好處與苦果,都是我自己負責,」林薇小時候也曾經覺得很煩,為什麼同學都不用想這麼多?做決定都不用這麼辛苦?甚至為什麼同學可以考試考得好,還可以得到獎勵,自己卻什麼都沒有,但這一路下來,讓林薇很早就建立起「屬於自己認可的價值觀」,「當我思考過、認為是對的,那我就願意為我覺得對的事情捍衛,並負責。」



相信對的事就堅持,小四就跳出來幫全校同學爭權益

林薇國小時讀的是資優班,小四時被選為校際科展的製作成員之一,但她某天發現,普通班是沒有資格去參加校外科展的!就算普通班的同學對科學實驗也有興趣,但學校根本不給名額,他們連參加的資格都沒有。

對10歲的小學生來說,就算隱約覺得「這不太公平」,但畢竟年紀小又是校規,多半就這樣接受了;尤其資優班學生還是既得利益者,大家更是沉默是金。

但林薇卻主動跳出來,直接找上教務處抗議,替普通班的學生爭權益。

教務處的老師覺得這小孩根本莫名其妙,小小年紀乖乖做實驗、寫海報就好,幹嘛沒事找事?但林薇就是覺得「這樣不對」,就算自己是科展門票保障名額的資優班學生,也不應該因此就特權獨占、不公平競爭,「並不是『那我的名額就讓給普通班吧』,而是希望大家可以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一起來爭取參加科展。」

在林薇鍥而不捨地「吵鬧」下,學校最後真的讓步,校外科展還是讓資優班學生做代表,但普通班也開始能參加校內競賽,打開了公平競爭的第一步。

「我知道我還小、這麼做還可能讓我參加不了科展,但我已經發現體制有問題,我就不可能視而不見。」林薇回憶,爸爸小時候曾和她提到「成功不必在我」這個觀念,和她討論:「你覺得『成功創造改變』比較重要,還是『這個改變成真』比較重要?」

林薇沉思後,選擇後者,「如果制度、權威造成不公,那我就盡力去追求改變,至於我在這過程中的角色多大多小,並不重要」。

張智傑攝
張智傑攝

張智傑攝

走過被霸凌,更確認「做對的事」重於「討好大家」

當然,這過程也不會一路順遂,國中時,林薇也曾因此遭到霸凌。

林薇國中時因為獎學金,自主選擇了進入私立名校,這種「看見不平」的性格,卻也招致「憑什麼出風頭」的背後批評。最後,她被某些同學放大檢視各種細節,從「外表」和「家庭經濟背景」攻擊,而這兩點,是青春期的她還無法用「道理」說服自己的痛點。

「那個年紀,穿搭都是媽媽買給我的,攻擊我的穿搭和外貌,其實就是攻擊我家經濟、媽媽的審美,以及爸媽的長相,是非常殘酷的事情,」林薇說,自己知道爸媽沒有錯,但這些被攻擊點,都不是自己能夠選擇的,也就無法回應與反駁。

尤其林薇又長得和媽媽很像,外表被攻擊,最自責的反而是媽媽,為了保護家人,她講都不敢講。後來,她受不了到把房間所有鏡子都蓋起來,某次憋不住說出來,最後和媽嗎一起抱頭痛哭,「我那時超討厭自己」。

然而支撐她走過這段霸凌經歷,卻也是「價值觀」的重新確認。某次她讀到好萊塢女星娜塔莉波曼某場演講「重要的不是外表,是頭腦」。她問自己:「我到底希望人家怎麼稱讚我?是我很漂亮,還是我有想法?」

她意識到,自己希望的是後者,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後,她漸漸找回自信,更想通「那些攻擊其實是因為他們自己的功課、課業或生活上有哪裡過不去,只好來攻擊我。」

林薇讓自己神經變大條,看開那些針對外在的攻擊,專注在自己相信與想要爭取的事物上,「去做自己覺得對的、有價值的事,而不是去討好別人的事」。

「追求公平,每個人都有同等重要的價值,」影片爆紅後,林薇再度確認自己相信的事沒有錯,很多事做了,可能完全沒有任何回報,但如果先認定自己不有名就不重要,退縮不做,那就不可能有任何改變的機會。

「沒跨出去以前,不必為自我設限、自我審查」,林薇說,她相信自己的力量,也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創造力量,而公平給予每個人擁有創造力量的機會,就是她一直以來的信念,以及持續在做的努力。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