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費驚漲】沒趕上71前的搶購潮?今天起你該這樣買保險!

7月1日起,保險業將有四項新制上路,短年期、高利儲蓄險將絕跡,健康險、終身壽險等保費齊飆漲,漲幅達5%~30%。今天過後,你該如何聰明買保險?

台灣人偏好儲蓄險,連財金官員也超愛買!翻開《廉政專刊》,可看到許多部會首長滿手儲蓄險,包括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有10張儲蓄險、前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夫妻就買了九張儲蓄險,就連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也坦言有買儲蓄險。

不過,從7月1日起,人手一張儲蓄險的現象可能絕跡,因為短年期、高利的儲蓄險將走入歷史,同時,終身壽險、健康險保費也都變貴。

原因是,保險業將有四大項新制上路:責任準備金利率調降、壽險死亡保障門檻調高、宣告利率平穩新制、保單的合約服務邊際利潤(CSM)不得為負,導致保費水漲船高,漲幅達5%至30%。

到底七一之後,保險商品有哪些改變?

保單全面改版,留意四大改變

首先,「儲蓄險不會消失,只是不能再炒短線。」全球人壽商品部副總經理鄭中安表示,以後宣告利率更貼近市場利率,不太能再做短期操作,儲蓄險將來都是10、20年起跳的設計,且帶有更高保障含量。

第二,利變型保單還是有競爭力,只是買這類型保單,不能再唯「利」是圖。大家都在問,隨著利率「居低不上」,利變型保單是否失去競爭力?鄭中安卻認為,等疫情受到控制,利率有機會跌深反彈,屆時利變型還是有競爭力。

第三,保障型商品因為終身、還本「貴森森」,以後會傾向定期、不還本設計。

第四,投資型保單方面,由於儲蓄險的吸引力降低,不少人轉往關注投資型保單,其中「附保證給付」的投資型保單成為近日發燒商品。

附保證給付投資型保單:不保本,給付最低金額

有別於一般的投資型保單,由保戶自負盈虧,附保證給付的投資型保單因結構複雜,還分成保證最低身故給付(GMDB)、保證最低滿期金額(GMMB)、保證最低年金金額(GMIB)、保證最低提領金額(GMWB)、保證最低累積帳戶價值(GMAB)等,民眾不容易理解,使得相對簡單的儲蓄險變得很夯。

目前,台灣市售的附保證投資型保單最受歡迎為「類全委保單」,由投信業者進行代操,懶人投資又有保證保障,受到保戶喜愛,國內已有五家壽險公司推出相關保單。

不過,《聰明買對健康險》作者、保險理財專欄作家李雪雯提醒,若想用投資型保單取代儲蓄險作為儲蓄工具,必須注意附保證投資型保單的「保證」,並非如儲蓄險「保本」,就算是類全委保單,也都不保證收益。

李雪雯指出,附保證保單的保證最低身故給付、最低年金金額等,也不一定符合原本買儲蓄險用在自己身上「儲蓄」用意,況且這些給付只保證「最低」金額,應檢視保障是否夠用。

賴永祥攝
賴永祥攝

賴永祥攝

保單應趁年輕部署,三明治族群可考慮定期醫療險

至於各年齡層該如何規劃?鄭中安建議,年輕人以意外醫療為首選,可以選一年期的保單,短年期是七一變革不太影響到的險種;但許多社會新鮮人愛買儲蓄險,之後也必須適應20年期的儲蓄險,作為長年期規劃退休,不是短線操作。

不過,李雪雯認為,年輕人可以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積極穩健的投資標的,如以龍頭股為標的的ETF或基金,趁年輕累積更高的報酬。

至於上有高堂、下有小孩的三明治族群、及高齡族群,是本次保單變革的苦主,原因是這個年紀常選擇的還本、終身型商品,就是此次受到變動最大的險種。李雪雯建議,三明治族群、及高齡族群可以趁機進行保單健檢,買醫療險可考慮定期型實支實付醫療險。

「最不值得購買保單之一就是終身型健康險,特別是終身型住院醫療險。」李雪雯在專欄指出,在「健保實施DRGs制度」、民眾住院日數持續降低,以及各項自費費用不斷高漲之下,終身型住院醫療險特別不符合醫療現況。

雖然現今定期型實支實付醫療險,最高續保只到85歲,但隨著國人平均餘命的提高,最高保證續保的年齡未來也會再提高,以過去為例,保單最高續保年齡是65歲,但隨著時代變遷,保單皆改為85歲。

因此,中壯年人可善用如產險公司推出的「一次給付型」的便宜定期癌症或重大疾病險,雖然為一年一約,未「保證續保」,但原則上健康、沒有出險的話,隔年都有機會續保。

退休規劃,可從即期年金險開始

壽險部分,建議也可透過主附約的配套,拉低成本,如想要有500萬身故給付,可投保50萬保額的主約終身壽險,再附加450萬定期壽險,不須將保障全部壓在終身壽險。

若資金較有限,又想要有基本壽險保障,公勝保經戰略長李正偉建議,可從高CP值的「小額終老保險」開始規劃。這種保險的初衷是給予長者最基本的30萬死亡給付,供安排簡單身後事,原則上免體檢,次標體也可投保,保費也相較便宜,是傳統壽險的六、七折。

此次保險局特別核定小額終老保險預定利率維持2%,排除在這次責任準備金降碼之外,以免導致保費上漲,失去小額終老保險美意。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小額終老保險一人一生最多可買二張。

對於退休規劃,李雪雯在專欄建議,應買「即期年金險(保戶先躉繳一筆保費,之後就開始定期領取年金)」,而非「遞延年金險」或終身還本型壽險。原因是,遞延年金險「累積保價金」的能力低,而「還本型終身壽險」為生死合險,所交的保費與所領生存金之間,就會「不成比例」。

整體而言,保費變貴不全然是壞事,反而可以趁機進行保單健檢,換來更好的保單體質。

「即使保險調漲,卻可讓保險回歸正途,保險保障功能反而更加突顯。」李正偉說,過去民眾太偏向買儲蓄險,此次正好是讓民眾檢視保障的好時機。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