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環壓力使企業員工士氣低落?Google 教你如何提升「職場復原力」

年終獎金減少、肺炎疫情和全球產業前景的不確定性,對企業員工的士氣和心理健康正造成嚴重影響。如何幫助員工從這些挑戰中復原過來?可以從 Google「復原力計畫」中專業運動員、職業軍人的心法中一窺堂奧。

根據人力銀行 yes123 求職網統計,今年國內企業年終普遍縮水,目前已有 6.3% 的企業確定不會發放年終獎金,且因公司業績衰退,約有 44% 員工預估自己將領不到年終獎金。在產業整體前景不明、部分企業面臨裁員、無薪假等挑戰,加上疫情造成全球動盪的情況下,如何讓員工的士氣與心理健康免受影響已成為企業不得不思考的問題。而具體上如何執行,不妨參考看看 Google 的「復原力訓練」(Resilience Training)。

「復原力訓練」一般是用在職業運動員,或者參與戰鬥的職業軍人身上,旨在維持其心理韌性,調整壓力下的情緒模式及思維的靈活性。而近來,「復原力訓練」也逐漸被導入至壓力與日俱增的科技業職場,協助員工恢復心理健康及正向的工作效率。(職場專屬的「體驗設計」,Spotify、勤業眾信都說遊戲化很有效?為什麼?)

三萬名員工參與訓練,度過艱苦的一年

Google 健康經理兼適應力主管 Lauren Whitt 聘請心理學家以及經常在高壓下執行任務的職業運動員(包括 NBA 球員、奧運運動員教練)、職業軍人,共同設計了心理健康策略的短片。雖然不對外公開,但據 CNBC 報導,這個稱為「遇見這一刻」(Meet the Moment)的心理健康計畫中,包含了睡眠及呼吸訓練、避免焦慮和親子關係維護等內容。

Lauren Whitt 指出,呼吸與睡眠訓練是工作上最有意義的部分,也是與工作效率最息息相關的自我調整方式。據統計,Google 的 130,000 員工中,有高達 30,000 名員工參與了這項「復原力訓練」計畫。(學習成為不焦慮的 PM:我如何克服低潮與倦怠)

隨著科技業職場壓力遽增,部分企業開始重視員工的「復原力」。圖片來源:Pexels
隨著科技業職場壓力遽增,部分企業開始重視員工的「復原力」。圖片來源:Pexels

事實上,早在疫情爆發前,Google 就執行了類似的 茶湯計畫(TEA, Thought, Energy, Attention),意在維持員工的思考、能量、和注意力。透過計畫,Google 鼓勵部門管理者主動詢問員工是否「自覺」目前工作狀態的不對勁,主動察覺員工過勞的情形,並建議他利用部分上班時間小睡、運動,甚至准許有過勞跡象的員工可以有一段「無會議時間」(No meeting)的權利,讓員工安心聚焦在目前手邊的工作。

基於這一整年來接續經歷疫情嚴峻、大選波瀾和諸多美國社會事件造成的動盪,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也進一步宣布於於今年 12 月 28 日至明年 1 月 1 日當周執行「無會議周」(no meetings week)計畫,取消所有常規及非關鍵性的會議,讓正處於年末低潮期的員工們能靜下心來度過新年。

三訣竅,靠自己也能進行「復原力訓練」

當然,員工的壓力也不全然來自會議,針對這種情況又有哪些解方? 曾在 Google、eBay 和摩根大通擔任員工心智訓練負責人的 Rich Fernandez,於哈佛商業評論(HBR)提出了一些個人「復原力訓練」的訣竅如下:

  • 強化覺察力(Mindfulness):亦即專注當下、察覺環境變化的能力。而在社群通知、各類訊息掩沒的行動裝置時代,這項能力尤其難以貫徹,為此,Fernandez 也推薦了一些可用來提升覺察力的 App,例如Headspace、Spire、Mental Workout、Calm、Whil、Simple Habit 等軟體。

  • 分類「認知負載」(Cognitive load):當工作場所上來自各方的訊息過於多元,讓大腦無法處理,這就是認知超載。此時,可以將各種訊息加以「分類」,猶如Gmail收件匣自動將不同來源類別的信件分到不同子收件匣中,並用不同方式(不同比重的注意力)去處理這些信件。另一個重點是要避免讓大腦「多工」(這和電腦的邏輯相反),盡量維持一段時間只做單一類型的工作(monotasking),以減少不同類型工作切換時,大腦要額外付出的「注意力成本」。

  • 從壓力來源移開(Decenter):不是逃避或否認壓力,而是拉開與壓力情緒的距離,從壓力「經驗者」的身分轉移至壓力「觀察者」,即可有效將壓力客體化,從而管理壓力。此外,運用一些小技巧,例如用 App 統計自己的專注時間周期(一般人平均為 90 分鐘至 120 分鐘),並強制在注意力滑落時休息,都是有效的提升個人復原力的作法。

員工心理素質的養成,以及從工作上「自我復原」的能力,仍是所有企業的當務之急。圖片來源:Pexels
員工心理素質的養成,以及從工作上「自我復原」的能力,仍是所有企業的當務之急。圖片來源:Pexels

Fernandez 也指出,培養員工「復原力」不只是企業員工福利,更是直接攸關企業營運的收支──根據 PwC 報告,在復原力訓練上花費 1 美元的成本,可以從降低離職率、缺勤率、以及生產效率的提升上,回收高達 2.3 美元的收益。(想脫離生活壓力嗎?角色扮演或許是種療癒的社交活動)

雖然國內企業並未如歐美收到疫情嚴重衝擊,但是面對全球產業的不確定性,員工心理素質的養成,以及從工作上「自我復原」的能力,仍是所有企業的當務之急。

更多FC未來商務文章
不拚快速到貨了?部分電商業者開始擁抱非急件交付
從廢棄游泳池到永續創業基地,Blue City Lab 如何引領荷蘭的循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