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直閃電型鳥類廊道 海龍風場改用更大風機 環差初審過關

拉直閃電型鳥類廊道 海龍風場改用更大風機 環差初審過關

2020年08月07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林芊妤報導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林芊妤報導

位於彰化外海的海龍風場包含海龍二號及海龍三號,兩個案場已於2018年通過環評。其後,海龍為改採裝置容量較大的大型風機,提出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環保署昨(6日)召開第三次小組審查。在整體裝置容量不變的情況下改採大型風機,預計最多能比原規劃少建72部風機。

海龍風場曾因鳥類廊道與其他風場劃設不連續,產生「閃電型大轉彎」而引發爭議,開發單位也於本次環差報告說明,將再增設一條廊道。另,關於風場鳥類監測技術、降載機制未明朗等問題,海龍則表示國外也沒有相關機制,遭委員批評是在迴避責任。小組最後決議通過,送入大會審查。 改採大型風機 最多可減少72支風機

海龍風場由加拿大商北陸能源(NPI)及新加坡商玉山能源及日本三井物產聯合開發,包含海龍二號及海龍三號兩個案場,最大總裝置容量達1044MW,兩案場都於2018年2月通過環評。該年8月,交通部公告了彰化外海岸風電潛力場址預定航道,該航道穿過經濟部劃設的大片潛力場址,讓數個風場必須「讓步」,海龍二號因此縮減了40%面積,相當於41平方公里。

風場面積變小,總裝置容量卻沒有變少。隨著風機技術的快速發展,海龍決定採用單機裝置容量較高的大型風機,將原訂的6~9.5MW風機,改採為11~15MW。更改後的風機將變高、變大、變重,基樁也會加粗,但風機數預計可減少最多72支。根據本報,若環差通過,海龍將向西門子歌美颯(Siemens Gamesa)採購11~15MW風機。

海龍指出,改採大型風機後,風機的排列設置都會重新安排,排數、打樁時間等都會減少近半,整體施工面積也會減少,對降低環境影響有正面效益。 鳥類廊道與北側風場銜接 預期對生物更友善

原本海龍三號(18號風場)、海龍二號(19號風場)間預留的南北向鳥類通行廊道明顯與北側大彰化與海鼎風場間所留的廊道並不連貫。鳥類順著廊道往南飛,還要垂直轉彎兩次,才能接到海龍風場間的廊道。

根據報告,開發單位將在海龍三號中「增設」一條廊道,與北側的其他風場銜接,解決鳥類往南飛時還得轉兩次彎的問題。海龍強調,這樣的設計對鳥類更合理、友善。委員孫振益肯定開發單位願為鳥類做出改變,表示「感覺到台灣真的是個先進國家」。

但「增設」廊道後,原本的閃電型廊道仍會留下。對此環委質疑,在18號與19號風場間,仍保有閃電型大轉彎,留下「T字路」,建議移除原訂廊道。

而重新安排風機位置後,雖然排與排之間的間距變大,但風機之間的間距卻變小,由原本的755公尺縮減為666公尺。環委質疑,一加一減到底對鳥類有沒有好處,海龍雖一再強調新設計將對環境更友善,開發單位仍應提出更詳細的科學化數據來證實。 「不是只有人家做過才能做」 委員盼以台灣經驗擬定降載機制

鳥擊一直是讓離岸風電開發商頭痛的問題。除了在外海觀測不易,鳥類的飛行高度也讓觀察變得更困難,如何即時觀測?如何得知鳥類的飛行高度?飛來的是哪種鳥?飛來多少鳥?都是一大難題。

飛行高度已可用雷達觀測,然而鳥種辨識除了目視觀察,目前無解。環委期待開發單位提出鳥類進入風場的降載機制。然而開發單位援引國外經驗,說明目前國外也沒有相關機制,且國外研究發現,鳥類會自行迴避風場。海龍指出,目前採用大型風機,除了歐洲有一例,台灣只是第二例。

針對海龍的回應,委員張學文質疑,如果技術不成熟,監測又做不到,為何要引進新技術?認為開發單位的回覆是迴避責任,「不是只有人家做過才能做」,台灣的鳥類遷徙模式也可能和國外研究不盡相同,應該以台灣經驗研擬自己的降載機制。

環委李培芬認為,海龍規劃的秋季鳥調監測頻率不足,此外,開發單位對環委詢問的幾個問題都「答非所問」,例如如何整合雷達監測與目視觀察資料,也都得不到明確答覆。此外,開發單位表明因為監測距離過遠,監測資料無法即時傳輸,李培芬認為,如此一來監測根本淪為「紙上作業」,痛斥「我給你零分!」

委員吳義林也擔心,目前鳥種辨識需搭配人員目視觀察,數據傳輸又不及時,等到冬天海象不佳,海上鳥況誰來把關?

然而開發單位仍表示,降載機制需要等建置完畢,蒐集一年數據才能來研議。雖然大型風機目前還在起步階段,但是等到可以商轉的2025年已經經過前期的試驗期,到時候一切評估基準可望更成熟。對此,環委希望能將蒐集數據的時間提前,不要等到所有風機都建置完才要開始監測。 緊守噪音上限 海龍為大型風機拍胸脯保證

更改風機機型後,基樁直徑將比原本加粗約0.6-0.9公尺,海龍估計,距離打樁處750公尺的水下聲壓值將由原162-164分貝(dB)提升至166-167分貝。環委質疑,基樁加粗但聲壓值升高的幅度不合理,海龍則強調,無論如何都會確保實施減噪後,打樁噪音維持在160分貝以下,將採取緩打樁等措施因應,也不排除做兩層以上的氣泡幕,並承諾打樁方位將搭配水下聲學監測。

另,張學文質疑,石首魚佔此地魚類組成大宗,大型風機運轉期間的噪音是否會對魚類生態、行為造成影響。開發單位表示,石首魚並無特化的聽覺構造,且估計噪音在100公尺外就會降為背景值,評估影響不會太大。 經濟部扛研擬大任? 計劃找出屬於台灣的降載機制

雖然有委員表示「無奈」,但最後小組決議建議大會通過。開發單位承諾,將會儘速在設立第一支風機後就先行裝設監測系統,增加秋季鳥類監測次數,並且搭配目視觀測人員。此外,加強緊急應變計畫、海事工程施工前防救災演練。環委也要求,海龍必須持續瞭解大型風機對環境的影響,也必須持續關注鳥類監測及辨識技術,積極結合風機降載機制。

經濟部也在現場表示,陸域風機因觀測較容易,關於鳥類的降載機制較為成熟,但離岸風電卻沒有。如今國家盼全力發展風電卻遇上鳥擊問題,政府和廠商都很頭痛,因此經濟部計畫統一研究降載機制,將蒐集國內外資料,提出具可操作性的建議供業者參考。而鳥種辨識技術是否由經濟部一併作研究,則會視降載機制的研究情況再來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