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猛禽進駐農田 「與鷹為鄰」成新課題 專家:觀念正確就能相安無事

邀猛禽進駐農田 「與鷹為鄰」成新課題 專家:觀念正確就能相安無事

2020年06月26日 環境資訊中心 記者孫文臨 台中報導 環境資訊中心 記者孫文臨 台中報導

農委會台中區農改場坐落在彰化大村的田野間,場內作物百花齊放,和一般景色單調的農田相比,有點不一樣。「我們這裡就是一個小平原,有花卉、蔬果、稻米、溝渠、水池,農田的作物多樣性很豐富。」作物環境課副研究員廖君達這麼解釋。

隨著開發需求,原本生活在平原、淺山的野生動物棲地逐漸破碎化,出現生存危機。現在,為了重建野生動物的棲地,並與人類日常生活共存,從一塊塊農田展開的棲地營造行動,將有可能成為生態復育的希望。而這件事的起點,就從農改場開始發芽。

蟲鳴鳥叫來者不拒 留雜草、邀猛禽來住的「農田」

台中區農改場致力於平原棲地的營造工作,透過草生栽培、低頻度管理、維持土堤田埂及雜木林等方式,創造出農田的生物多樣性,也吸引黑翅鳶、領角鴞、鳳頭蒼鷹到田區覓食、築巢,讓農田不只是農田、更是棲地。

廖君達坦言,生態或棲地並不是農改場的專業,為此做了很多功課,「先從生態調查開始,發現場區有50多種鳥類棲息,再依照功能把鳥類分為吃昆蟲、吃老鼠或吃穀物。」他說,鳥類屬於金字塔頂端的高級消費者,是棲地營造的指標物種,為了營造鳥類覓食、棲息的環境,就必須維持食物鏈的豐富性。

林務局2018年起主導「國土綠網計畫」,與農改場、水保局等單位分工,加上水利署、營建署等各部會協力,透過營造友善環境,提升淺山、平原、濕地及海岸的棲地功能與生物多樣性涵養力,縫補破碎的棲息地。

「草」有很多種 雜草只是通稱

「其實在做棲地營造之前,這些鳥就已經在這裡生活了,只是過去大家都沒有注意到。」前場長林學詩,也是愛鳥人士。住在宿舍的他,經常拍到各種鳥類習性和同仁分享。

「自然界的環境相當複雜多元,跟一般田間的單一作物不同。」廖君達以草生栽培為例:「並不是放任雜草隨意生長,而是要留下不會影響作物的雜草。」只要去除過度生長的雜草,讓作物成為優勢種,就不會影響收成。

他說,「草」有分很多種,雜草只是通稱。草生栽培的重點在不用除草劑把雜草通殺,「適度把草留下來,昆蟲就有地方躲,老鼠、蛇會進來吃,鳥類也有食物,形成一個豐富的食物鏈。」

另外,像是耕地維持土堤田埂、植被,種植矮性植栽或灌木,也能提供彩鷸、紅冠水雞等鳥類所需的隱匿、覓食環境。

影響收成怎麼辦? 田間生物多樣性反而讓土壤更健康

許多人擔心田裡有蟲有鳥會影響收成,「但那可能是刻板印象,農改場希望透過實作跟農民溝通,有鳥類、昆蟲、雜草出現在田間,未必就是壞事。」

廖君達說,友善農法除了增加農田生物多樣性,能改善土壤團粒性與通氣性,部分鳥類也可以協助除蟲、除鼠,讓農田變得更健康,又能減少化肥與農藥的開銷。

廖君達說,希望年底前製作一個推廣手冊,介紹棲地營造的方式與注意事項。他表示,維持棲地的生態系統,才能讓人類享用食物的同時,其他生物也能健康生活,「當然,一下子要改變農民的觀念並不容易,但是可以慢慢地先改變一些認同的人,再擴大影響力。」

「農田棲地」新面貌草生栽培、跟猛禽當好鄰居繁殖期間「閒人勿擾」

事實上,「農田棲地」的想法,在台中霧峰的五福社區已經實踐多年。2015年幾位農民開始嘗試友善農法,在霧峰區農會輔導之下,逐步打造出益全香米「五甲地」品牌,「現在已不只5甲,附近有56甲地都是自然農法。」霧峰區農會代表黃炳南說。

黃炳南認為,五福社區之所以能順利推動友善農法,跟鄰近居民的認同並加入有很大的關係。他說以前每到噴藥的日子,家裡的老人小孩都不敢出門,家家戶戶門窗緊閉,「農藥的味道,距離3公里遠都聞得到。」

霧峰區農會香米產銷班第九班班長胡坤熹也說,改用友善農法以後,可以安心呼吸田間的空氣,「大家也會到土地公廟泡茶聊天,分享務農的經驗,社區的向心力也提高了。」也因此,當2018年水保局台中分局剛開始推動農村再生時,就找上了五福社區。

中部第一 15支老鷹棲架遍佈霧峰 鳥類最佳休息站

在那之後,曾推動老鷹紅豆的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員林惠珊也來到五福社區,架設中部第一支老鷹棲架。

短短兩年內,霧峰已有近15支老鷹棲架。調查發現,這一帶的鳥類至少有17種會利用棲架,包含黑翅鳶、棕背伯勞、紅尾伯勞、領角鴞、夜鷹等。

「其實架棲架很容易,後來許多農民都自己嘗試架設。」林惠珊說明,棲架高度約6~9公尺,「配合黑翅鳶的習性,要架設在開闊的田區中,盡量遠離電線杆、樹木和住家。」他表示,架設棲架往往會選在無毒、友善農法的田區,除了生態豐富能夠吸引鳥類來覓食,「更重要的原因是避免猛禽吃到遭毒害的老鼠,反而成為生態陷阱。」

對於透過棲架引入生態系服務的做法,黃炳南表示肯定。他說,除了農民觀念改變,對農田也有實質幫助,「早期農民毒鼠,是因為老鼠會鑽洞導致田埂漏水,水漏掉會長雜草,稻子就長不好,還要再額外施肥、除草。生態環境是環環相扣的。」採用友善農法後,老鼠變少了,也不再需要另外下藥施肥。

為鼓勵農民投入友善農法,霧峰農會採取保價收購,總幹事黃景建說,希望讓農民在友善環境時無後顧之憂,農會透過打造友善品牌「黑翅鳶米」來提高價值,目前可以在全聯福利中心也買到。現階段以企業認購為主,「接下來會持續拓展通路;也預計和學校營養午餐合作,讓孩子吃到在地、友善、無毒的米飯 。」

「牠其實比你更害怕」 繁殖季勿擾人鳥共存的秘訣

野生動物回來了,人類也需要開始學習如何和牠們和平相處。台中農改場內的兩支棲架,有黑翅鳶、棕背伯勞、紅尾伯勞等鳥類利用,場內樹木也有領角鴞、鳳頭蒼鷹築巢育雛。

4月底,台中區農改場發生鳳頭蒼鷹傷人事件,引起媒體關注。廖君達說明,鳳頭蒼鷹其實不會利用老鷹棲架,是在農改場的樹上築巢繁殖,「春末夏初是鳳頭蒼鷹繁殖育雛的時節,可能因此較敏感。事後我們也加強宣導,提醒同仁避開巢位、減少人為騷擾,如果需要經過附近時,盡量戴帽子或撐傘保護自己。」

林惠珊也說,「只要有人靠近,猛禽大多會飛走,人鷹衝突並不常見。」他表示,從生態的角度來看,鳥類會選擇在食物充足的地方築巢,代表該處的生態豐富,許多農友也都正面看待。

胡坤熹就至少看過黑翅鳶築巢三次,「其實猛禽對人很警戒,」當他在田裡工作的時候,鳥不會靠近,「大約距離500公尺牠們就飛走了,不太會跟人起衝突。通常是清晨或傍晚沒人的時候,牠們才會到田裡。」人和鳥保持距離,就能相安無事,「牠在活動時我們不要靠近,我們做事的時候牠也不會來。」

黃炳南也說,每年3、4月會有零星的黑翅鳶擾人事件,「那不是要攻擊,而是想保護幼鳥。」他說,就像人類父母為了孩子的安全也會變得容易緊張一樣,「只要在育雛期減少靠近鳥巢就沒事了。」有正確的觀念,就能減少衝突。

都市綠樹也是他們的家了解鳳頭蒼鷹習性 認識新鄰居

事實上,不只是田間,猛禽也會在都市出沒。台中市政府農業局委託台灣野鳥協會(下稱鳥會)進行鳳頭蒼鷹調查,發現許多市區公園都有鳳頭蒼鷹的巢位。

鳥會沈經理直言,鳳頭蒼鷹鮮少主動攻擊人類,「這與個體習性有關,在都市生活的鳳頭蒼鷹已習慣人類活動,其實不太怕人。」淺山地區的個體則多維持野生動物怕人的習性。

至於鳳頭蒼鷹為什麼出現在都市?其實不一定是因為棲地遭到破壞。沈經理說,鳳頭蒼鷹通常在8公尺高以上的樹木築巢,在黑板樹、小葉欖仁都有觀察過,「也可能是原有棲地飽和,自然擴散進入城市,或者是都市中的綠地環境不錯,讓牠們選擇在此築巢。」

「生物就跟人一樣,有個體性的差異,要在哪裡築巢也有相當複雜的因素。」沈經理解釋,鳳頭蒼鷹多是獨來獨往,「如果不是繁殖季,別說是攻擊,根本很難看到牠。」另外,鳳頭蒼鷹有領域性,如果受到侵擾,通常會直接飛走,「有時也會靠近,但這絕非善意,而是牠在警吿人類拉開距離。」

沈經理也提醒民眾,觀察鳥類時必須盡可能減少干擾、維持一定的距離,也不要觀察太長的時間,「當然絕對不能誘鳥、不要一次太多人圍著看。設想我們自己被這樣圍著看也會不舒服。」

※ 本文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