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沙連年堆積 國聖燈塔成沙漠中的燈塔

海岸陷形記,專題報導,今天要看到,台灣最西邊的燈塔,「國聖燈塔」,有「沙漠中的燈塔」稱號,原因就是因為附近海域,缺乏防風林的保護,讓風吹沙的情況一年比一年嚴重。

行銷公司為了布展,特地到台南七股國聖燈塔搬沙,他們聽說國聖燈塔附近,海砂量多到數不完,然而搬走國有財產屬於非法行為,只是,這裡的海砂怎麼會多到像座小沙漠呢?

成大水利海洋研發文教基金會研究員 簡仲和:「看不出來,這裡原來有堤防。」

海堤被海砂掩蓋,上頭長滿馬鞍藤。每走一步,腳就深陷沙土裡,「積沙難行」,一到秋冬季節,東北季風揚起,細沙飛舞,打在臉上還會隱隱作痛,甚至連眼睛都睜不開。

成大水利海洋研發文教基金會研究員 簡仲和:「可以看到它(沙)不是這邊吹進來的,是北邊那一段,我們看到北邊,有幾個凸出來的(沙丘)比較外面,那一部分都是,都是沙灘。」

主要原因是,台南急水溪南側、和曾文溪北側,因為海岸侵蝕嚴重,完全沒有防風林守護,海砂才會吹落到道路上。許多人來當地打卡,來看台灣最西端的國聖燈塔,但卻沒有注意,這是一項大自然警訊。

成大水工所研究員 黃國書:「(從前)這個整個沙洲持續,往內陸來靠,就是說這個燈塔,也沒辦法再承受這個,這些大颱風的作用,所以它(燈塔)倒下來。」

曾經因為沙源流失,導致海岸線退縮,國聖燈塔,因此搬了三次家。這就是風、河流、潮汐所造成難以化解的三角習題。回顧歷史,台南境內的台江內海,17世紀時,是台灣南部一座大潟湖,由外海沙洲、和海岸線所圍繞而成,其中,沙洲由北到南長大約有20公里、東西長約7公里,是當地特有景象。

台南的南鯤鯓代天府,是台灣王爺信仰的中心,而說到鯤鯓兩個字的由來,是台灣非常特殊的地理現象,就字面上來說,鯤鯓代表的是鯨魚的身形,而鯤鯓在地理上代表的意義,就是外海沙洲的現象。

由於曾文溪河道變遷過四次,使得大量沙土注入台江內海,環繞潟湖外的沙洲開始破碎,因此,風吹沙景象很常見。偏偏,風吹沙從外海吹向內陸,讓燈塔哭泣好多年,因此,管理單位第六河川局決定,處理棘手的堆沙問題。

第六河川局規畫課長 吳俊益:「我們的規畫方向是把,這邊的風吹沙,吹到我們水防道路 以後部分的沙,預計要把它清除,清除到剛講那邊,侵蝕的海岸段來做養灘的工作。」

成大水工所副研究員 林敬樺:「這些沙,有可能本來不是在這些地方,某種原因把它搬來這裡,那他(負責單位)現在只是把它搬到那個位置,或是需要補償的一個位置,怎麼搬,如何搬,要搬多少,這個都是未來,技術面上必須要,持續思考的一些問題。」

除了風吹沙問題,台灣西南海岸線退縮,早就是老問題,更讓台灣從胖番薯,變成瘦地瓜,加上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如果再不搶救,未來問題,恐怕會比現在更糟糕。

文字撰稿:林國新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打造新北軟實力 第十屆金志獎
走入如來大家庭 修學道法上慈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