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台灣代工命的機會 黃育徵:企業用三招,轉型循環經濟

圖片來源:黃明堂攝
圖片來源:黃明堂攝

整理:天下編輯部 圖片來源:黃明堂攝

循環經濟的概念,政府與企業與都已琅琅上口,各行各業也發展出許多新技術,接下來還要做什麼?循環台灣基金會創辦人、董事長黃育徵,今天在天下經濟論壇,分享未來20年,台灣循環經濟應該要做的三件事。以下是演講重點摘要:

今年是天下雜誌創辦40週年,我想藉這個機會和大家思考一個問題,一家企業在走過40年之後,能不能想像未來20到40年會是什麼樣子?

同樣道理,我們能不能想像20年後的台灣產業,會是什麼樣子?是繼續當代工者和全球產業跟隨者,還是要改變宿命?循環經濟就是一個可以改變台灣宿命,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更美好未來的機會。而且,循環經濟不僅讓Taiwan can help (台灣可以幫忙),還可以讓Taiwan can lead (台灣可以領導)。

想像20年後的台灣,製造業應該要減少對原物料的依賴,和物質流脫鉤,做到三零,也就是零廢棄、零排放、零事故。

想像20年後的行銷和業務,應該用「一輩子的交情」,取代「一次性的交易」。

想像20年後的台灣產業,應該要建立一個循環經濟產業網絡,擺脫OEM、五低、五缺的宿命,讓台灣從產業跟隨者,轉型為領導者。

台灣,應該要用循環經濟邁向世界,提高國際能見度和影響力。

要如何做到呢?

首先是要創造一個封閉型物質圈,落實3R。

這個3R,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Reduce減少廢氣物、Recycle回收、Resuse再利用。而是要回到源頭,Rethink(重新思考)、Redefine(重新定義顧客需求)、Redesign(重新設計產品和商業模式)。

以手機為例,企業應該將產品服務化,讓消費者改變消費模式,轉型以租代賣(或以租代買),手機的平均壽命才能從現在的平均3年,延長更久。因為產品所有權回到企業身上,企業才會有動機,延長產品壽命,提高回收比例。這樣才能減少製造活動和原材料的消耗。

其次,要建立循環經濟的知識圈。

循環經濟牽涉到許多不同知識,包括重新設計產品、新商業模式、物質流管理、媒合平台、製造科技。這些知識應該要被整合起來,成為一套系統。現在已經有循環經濟物質圈,接下來是要建立知識圈。

第三,要建立系統性的合作,不只有供應鏈的整合,還要有服務網的整合。

循環台灣基金會正在台灣建立一個產品服務化聯盟,希望成為台灣循環經濟服務網整合的試點計劃。

未來20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和追求碳中和是全球最大挑戰。要應對這兩個挑戰,線性經濟的產業政策應該要退場,只談物質流買賣的國際經貿協議應該要退場,循環合作和對話必須要進場。

上一代台灣,只能做全球產業的跟隨者;轉型循環經濟,下一代台灣就可以成為領導者。

更多天下雜誌文章
科學園區經營有一套,外國都來學!SEMI台灣區總裁:半導體3優勢
2021 CWEF冬季場完整演講精華
黃育徵:台灣唯一擁有的資源,就是廢棄物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