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控3避遠離洗腎風險

台灣洗腎人數達9萬人,洗腎病人的發生率與盛行率都是世界第一,每年新增洗腎病人數仍有約9000人。本報日前與花蓮慈院合辦「旺旺中時生活講堂-健康系列講座」,邀請主治醫師林于立、賴宇軒分享腎臟病預防及治療的顧腰子生活妙方,並邀民眾加入臉書上的「花蓮慈濟顧腰子」社團,一起為守護腎臟健康努力。

腎臟像任勞任怨的阿信,即使受傷也不喊疼,等到腎功能失去6成以上才會出現警訊,林于立表示,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人口增加,其中有46%糖尿病友若血糖、血壓或膽固醇未控制好,加上又有抽菸,可能在罹病幾年後出現蛋白尿,若沒控制好,很快會進入大量尿蛋白期,尿毒開始上升,將面臨洗腎。

林于立提醒,仔細觀察自己的生活習慣,若出現「泡、水、高、貧、倦」等臨床症狀,分別是小便起泡泡、下肢水腫、高血壓、貧血及疲倦等,出現2項以上症狀就可能罹患腎臟病,應盡快到院檢查。

預防腎臟疾病發生,最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控制好血糖、血壓和血脂,遠離「3高」疾病。家中有65歲以上老人、罹患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高血糖等6大高危險族群,要記得「護腎33制」,到醫院檢查後發現異常,一定要每3個月定期回診,進行量血壓、驗尿、驗血等3種檢查。

多運動 低蛋白飲食

賴宇軒建議腎友養成運動習慣與採低蛋白飲食原則,並按時服用藥物。植物性蛋白質的黃豆蛋白可減少毒素的產生,磷含量低,代謝性酸也較少;高生物價的蛋白質像是雞蛋、牛奶等動物性蛋白質也是很好的優質蛋白質食物。坊間營養補充品高磷高鉀高蛋白,不適合腎病友。

護腎原則除了要「5控3避」,就是控制血糖、控制血壓、控制蛋白尿、控血脂肪以及控制尿酸外,病友初期飲食原則和一般民眾差不多,遵循少鹽、少糖、少油、多纖維、多蔬菜、多喝水、不熬夜、不憋尿、不抽菸、不吃來路不明的藥物、沒有鮪魚肚,控制體重等「3少3多4不1沒有」,但若出現水腫,也須控制水量攝取。並依照醫師囑咐,接受治療,都可以提升生活品質,延緩腎病惡化,也就沒有即刻須面臨洗腎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