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困要兼顧公平與效率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為防止疫情擴散,不少國家採取大規模隔離、旅行限制等措施,但卻導致消費者和企業支出急劇下降,虧損倒閉者與日俱增,失業率不斷上升。

上周美國已有664萬人首次提出失業給付申請,遠超出市場預期,未來恐怕還會快速攀升。另一方面,美股進入熊市後,全球逾30多個國家股市的波段跌幅已逾20%,跟著跳水。金融市場劇烈動盪,尤勝於2008年金融海嘯;包括聯準會(Fed)在內的各國央行紛紛採取降息,或採量化寬鬆(QE)政策救市,但效果卻因民眾對疫情的恐慌未獲紓解而打折扣。在此情況下,大規模的財政紓困方案反而較能對症下藥,成能及時的救命丹。

台灣疫情也愈趨嚴峻,很多行業無可避免地遭受衝擊,目前已有不少旅行業及餐廳、飯店岌岌可危,紛紛啟動無薪假或裁員因應。根據勞動部截至3月底的統計,已有308家企業通報、實施無薪假人數為7916人,創下2012年2月以來的新高。

立法院已通過規模600億元的新冠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針對受疫情影響而發生營運困難之產業、事業、醫療機構及相關從業人員提供紓困。日前,行政院又通過新冠肺炎特別條例修法草案,擬加碼對受害企業及個人紓困。這二階段的紓困總規模已達1.05兆元,約占GDP的5.5%,包括特別預算2100億元、移緩濟急與各部會基金1400億元、可融資額度7000億元。

持平而論,財政紓困有其必要,然而,撒大筆錢紓困必須要能兼顧公平與效率。就公平性而言,紓困案中的大部分經費由中央政府機關支配,地方政府也應該同沾其利才對。再者,紓困案係為針對性補助,其中「酷碰折扣券」須使用行動支付消費才有折扣,並非像「消費券」一樣,全民皆有,是否具公平性及可達到刺激消費目的,令人質疑。香港政府對18歲或以上的居民發放港幣1萬元;新加坡也發放100至300新加坡幣現金;美國政府也直接發錢給民眾,大人1200美元、小孩500美元;台灣應考慮實施這種直升機撒錢政策,才能有效刺激消費。

另就公平性而言,政府也應說明受害企業及補助金額是如何認定的,讓外界可審視其準則的公平性;該如何避免道德風險也需考量。另外,公股銀行被迫對信貸放款降息2碼,以及含央行、郵政儲金在內的7000億元對中小企業及大型企業的紓困貸款,是否可能增加放款風險,影響金融機構獲利及股東權益,相關的影響也應一併衡量。(作者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