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民進黨肉桶大餐,開動

蔡總統剛展開第二任期並回任黨主席,民進黨就進行全國黨代表、地方黨部主委的改選。自總統民選以來,「第二任」似成為不祥魔咒,由於不必再選舉,往往也是執政團隊傲慢墮落、爭權奪利的開始,因而政績不彰,甚至爆發弊案,導致聲望慘跌,鑄下政黨輪替的後果。以破紀錄高票連任的蔡英文能否擺脫這個惡性循環,尚不可知,但民進黨這場才剛落幕、派系惡鬥殺到見骨的黨職選舉,卻已隱隱透出風雷呼嘯的警兆。

這場深受媒體關切、競爭空前激烈的黨內選舉,一共選出302位全國黨代表與21位地方黨部主委,前者將於7月全國黨代表大會再選出中執委,中執委再選出中常委,屆時才能真正看出黨的權力結構是否洗牌、如何重組。現已殺得天昏地暗的各地方黨部主委改選,其實只是前哨戰,或者可稱為權力大餐擺上桌前開胃的「前菜」。

搶食權力大餐開胃菜

別小看這前菜的誘惑力,會隨著主菜的「增值」令人不可自拔,吞不下肚也非嘗上幾口不可。在民進黨公職選舉提名改採全民調後,地方黨部主委的權力實質上已被大幅削弱,但蔡英文總統以史上最高的817萬票連任、國會過半,蟬聯完全執政;接著又因防疫表現的加成,民調聲望更屢攀高峰,形勢如此大好,怎不令有志者心癢難耐、躍躍欲試,紛紛爭搶出頭,位子先卡再說!

當民進黨進入「後蔡英文時代」,黨內各派系都想把握時機,隨著權力慾望增高,胃口也會跟著變大,手段自然更急也更狠;因此這次地方黨部主委選舉才會出現互控賄選、抹紅、抹黑、抹黃、甚至聲稱被對手「下降頭」等荒謬的情節,連台北市黨部主委改選也在擔心影響黨形象下,被迫延期,而這些亂象必然為兩年後的縣市長選舉埋下未爆彈。

回顧政黨輪替後的前兩位元首,陳水扁的第一任尚能兢兢業業推展政務,行事作風也並不離譜;僥倖連任後,他與其家庭和團隊自信爆表,開始貪贓枉法,使他的第二任成為其個人也是整個國家的災難,留下難堪的政治醜聞與歷史臭名。馬英九的第二任懷著追求歷史定位的宏圖壯志,尤其是在兩岸關係上,但卻先敗於輕忽民意的「油電雙漲」決策,再敗於兩岸服貿協議立法院程序,三敗於王金平司法關說案,因而自信蕩然,喪失應該堅持的底線與基本原則,成為一個隨風飄動的風向球,更被泛藍支持者罵為國民黨真正的「終結者」。

蔡英文在第一任的後期,由於各種施政、用人不得民心,導致民怨四起、聲望劇跌,一度被認為極可能成為總統民選以來首位未能連任的元首。不料雖經九合一地方大選的重創,隔年卻因反中內外情勢的操作與戲劇性翻轉,不但敗部復活,而且締造民進黨執政「綠色大滿貫」空前鼎盛的局面,甚至已出現「綠色專政新威權」的各種箝制管控。在這種前所未有而且來得突兀的變化下,蔡總統如何把持權力運作的進退分際,維持健全發展的民主環境,注意執政團隊的效能操守,更需要智慧與定力。

執政黨墮落全民陪葬

「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這句話人盡皆知,但政治卻一再考驗集體人性的弱點,歷史也不斷重演。蔡總統的第二任期,最明顯的就是缺少足夠有力的外部監督制衡力量,使得民進黨本身的自省與自制力相對更為關鍵。在野黨、國會和媒體這三大民主政治的監督機制,如今已被摧殘、扭曲到奄奄一息、噤若寒蟬,難以發揮正常功能;而民進黨的派系共治曾被認為是可避免寡頭式獨裁、相對好的決策機制,但在如今所有政經資源好處一把抓、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的環境下,黨內派系已很難不變成爭搶分潤的急先鋒。

台灣現在儼然只能有「挺綠」或「非挺綠」而已,只要是不支持民進黨的其他異議者,都會變成被政府管控、綠媒批判、網軍打壓的對象;當民進黨執政變成只是取代位子,而非真正價值的改革,甚至是權力的濫用與墮落,盛極必衰很快就會出現,而苦的是台灣的未來連帶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