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國民黨被抬離議場之後

國民黨剛剛輸掉高雄市長罷免案,接著陷入兩岸論述內爭;立委奇襲占領立法院議場,不到一天就被民進黨立委強攻破門,清場破功;同一天台中市議員黃健豪抗議台中火力發電廠重啟燃煤機組,絕食超過28小時昏倒送醫;高雄市長補選最新民調顯示,陳其邁支持度54%超越國民黨李眉蓁的22%。國民黨輸掉總統大選後,支持度腰斬,壞消息接二連三,這個在台灣長期執政60年,民主化下台後又上台,繼之又失去政權的老牌政黨,還有機會再次執政嗎?

以反對陳菊擔任監察院長為由發動的占領議場行動,雖然沒有想像中的慘烈,但論規模場景、戲劇性與衝擊力,絕對盛大熱烈,涉及的角色又是總統、高官與立委,得到主流媒體的關注本就理所當然。倒是發生在台中的抗議中火重啟案,影響攸關中部4縣市數百萬人的健康,比起台北那些高來高去的監察院人事、憲政機關存廢議題,應該是更為接地氣的民生問題,但從政府到媒體甚至到一般社會大眾間,似乎並未得到該有的重視,這就令人不解了。

藍綠兩黨黨性根本不同

更令國民黨難堪甚至無力的是,這兩項抗爭行動並非沒有同黨民代與支持者聲援,而且硬的抗爭如占據議場,軟的如絕食抗議,如此硬的、軟的抗爭都用上了,也展現出相當的決心與意志力,卻仍是反響有限,無功而返,還被民進黨支持者嘲諷「畫虎不成反類犬」,除了怪民進黨又狠又精之外,若連民意也不買帳,想作好制衡監督力量的國民黨今後將何處著力?又如何使力?

從好的角度看,國民黨長期執政,沒有「抗爭」基因,占領議場行動雖功虧一簣,但可以視為新主席為新國會藍軍練兵的一次出擊,也相當程度凸顯了陳菊不適任監察院長、民進黨鴨霸包庇的惡劣本色,不必因某些嘲諷而懷憂喪志,而應當成經驗與教訓,從中吸取成長的動力與智慧;因為後面還有漫長的路程要堅持貫徹,必須在不同階段積小勝為大勝,適時展現不同的作戰方針與步驟。

此次藍軍行動受挫的原因外界已多有評論,無庸贅言,但凡事往往利弊互見,而且事後諸葛當然好說,要想奇襲固然會因此聯繫與宣導都不夠,導致續航力不足,但反過來做也有可能因此走漏風聲,連奇襲也發動不了。

說穿了,其實是藍綠兩黨的政黨本性根本不同,民進黨過去長期在野、草莽街頭出身,要論國會肢體對抗的實戰經驗,更遠比國民黨剽悍嫻熟;這絕不是過去講究身段、裝腔作勢、陰柔鬥爭的國民黨想學就學得來的,或者嘴巴說要耍狠、趕緊去練拳練體力,以為抗爭就是硬碰硬蠻幹,結果就是東施效顰半吊子。

從30年前立法院出現「肢體語言」至今,台灣民眾看盡國會煙硝烽火,各種花招手段,早已司空見慣,反對黨抗爭必須有意義、有道理,先與民眾溝通,取得社會支持,如果只是迷信衝突、為衝撞而衝撞、議題炒冷飯,效果只會遞減,甚至連作秀都達不到。反過來看民進黨兩度執政後,姑且不論其如何專權獨霸,但作為執政黨卻是「轉型」成功,面對藍軍立委攻占國會議場,府院先是不動聲色冷回應,另一方面綠營立委則閃電出擊、破門清場,不動用警察權,既維持住「國會自主」的底線,更及時阻絕了群眾攻進議場的更大危機。

先強化社會的參與認同

國民黨必須釐清的兩點,一是社會形象既然不適合走街頭或抗爭路線,自己的長處與優勢是什麼?如何凸顯出來?二是短期的戰術要訓練、進化,長期的戰略、論述主張,更需要經營開拓,武鬥不可缺、文鬥為張本,兩者要搭配為用,虛實相應。

民進黨占盡主場優勢,除了包山包海的黨政資源、威權掌控,絕大多數媒體都被其收編控管,加上令人聞之色變的網軍,如果國民黨陷在這個迷障羅網之中,只是跟著新聞熱打機遇戰、等著民進黨出包或貪腐再出擊,這種寄託在對方犯錯而翻轉的被動思維,不僅格局受限,也將使台灣永淪政黨惡鬥的漩渦之中。

距離下次關鍵選舉還有2年,國民黨不要急,先關起門確定生存發展大戰略,以長期戰略思惟為本,強化社會的參與認同,再展開戰術打擊行動,才能有力且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