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啟動無色覺醒的社會正能量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30年前台灣經濟發展速度及薪資所得都領先南韓,社會更繁榮,民眾更富裕。近20年來台灣不但GDP成長落後,民眾薪資所得也明顯不如南韓,甚至所得分配也不及南韓平等,簡單說,台灣不但更窮,而且更不公平。

許多人都在探究台灣GDP與薪資所得落後南韓的原因,各種說法陸續被提了出來,被認定最重要的原因,通常是說「投資不振」。但為何投資不振,卻有各種說法,如投資環境不好,企業找不到有投資前景的項目、廠商大量投資中國大陸和東南亞、藍綠惡鬥政府政策不穩定等等,這個問題顯然不會有標準答案,就暫且不表。

但一個弔詭的發展,一般經濟成長越快,所得分配越差,因為新創造的財富容易由富人拿走;但比較台韓之間的發展,卻顯得相當奇特,台灣經濟成長慢於南韓,所得分配的平均度反被南韓超越,這種現象似乎少人研究,其原因卻值得探討,因具有重要的政策引申。

缺乏有力的社會監督

資料顯示,台灣戰後所得分配因土地改革成功,在1980年以前都是持續改善的。以所得分配的吉尼指數(Gini index, 0為極端平均,1為極端不平均)而言,台灣從1953年0.5持續改善到1980年驚人的0.28,為全球最平均分配的前5名。當時,南韓指數為0.36,顯然和台灣有相當差距,這和南韓政府刻意培養大財團、壟斷了社會財富有關。

但之後的發展就耐人尋味:從1980到2000年的20年間,南韓吉尼指數居然從0.36稍微惡化後又改善到0.35,改善主要發生在後面10年;台灣卻從0.28一路惡化到0.33。但在2000到2014年,台灣維持在0.34上下,南韓卻繼續改善到0.30,分配狀況已優於台灣,改變長期以來一般認為南韓所得分配不如台灣的刻板印象。

到底南韓發生了什麼事,讓它近年的所得分配得以快速改善?日前有一本研究兩國經濟發展的專書問世,是由中研院瞿宛文教授所著的《台灣的不成功轉型》,書中提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民參與連帶」(People’s Solidarity for Participatory Democracy)在南韓出現。這個1994年成立的非營利組織,不接受政府和企業資金,僅由會員會費和個人捐款運作,目前已有1.5萬個成員、50多位全職員工;主要目標為監督政府和企業,透過研究提出各種公共議題的政策主張,已成為南韓極重要的社會力量。由於它重視勞工權益,得以陸續提出有利勞工的主張,成為一股督促南韓社會的進步力量;南韓的所得分配得以顯著改善,顯然和其有效運作有關。豈止是南韓,美國有更多的社會團體和智庫,都是由民間捐款成立,長期研究社會關切之議題,自外於政府和政黨之外,獨立提出解決之道,成為引領國家社會進步的重要推手,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重視與尊敬。

反觀台灣,很遺憾迄今沒有類似的組織在監督政府、提出各種適當政策。由於台灣有力量的民間機構多靠政府或大企業運作,因此在重大之社會或經濟議題上,經常成為政府的應聲蟲或政黨的側翼,要不然就是默不吭聲,因為若唱反調往後就沒有資金挹注,不像南韓的「人民參與連帶」,以獨立自主的資金來支持運作,故能提出獨立客觀、對整體社會真正有利的政策。當勞工政策因其倡議而對勞工多所照顧之後,所得分配自然獲得改善。

要擺脫藍綠真正改變

台灣在兩黨惡鬥下,許多政黨豢養的外圍團體沒能維持客觀的立場,經常為政黨「圍事」,社運團體也紛紛與政黨結盟,藉以獲得利益,使台灣長期撕裂。旺旺中時媒體集團了解這對國家社會的危害,故提倡「無色覺醒」,希望帶領社會菁英擺脫藍綠,提出中立客觀的觀點,引導社會往正確的方向邁進,這種倡議和南韓「人民參與連帶」目標相同,但媒體終究是評論與倡議的角色,並無行動力;台灣需要類似南韓的社會覺醒,以社會大眾的自有資源和能量,為社會關切的議題找尋出路,是突破當前台灣發展困境不可或缺的手段,有了豐沛的社會力量才能真正帶來改變。

台灣其實相當富裕,我們呼籲能人志士和社會賢達重視這個問題,積極號召建構「無色覺醒」的社會力量,為撕裂惡鬥的台灣找到未來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