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要怎麼救?

(本報系資料照片)
(本報系資料照片)

目前,各方都在談國民黨如何改造,我個人認為,國民黨革新改造的方向應該有三:一是黨的組織,二是黨的方向,三是黨的運作。

在黨的組織方面,首先,黨的權力核心中常會應該強化功能,而非由主席大權獨攬。可以參考民進黨的做法,看看哪些事務是被該黨拿到中常會討論,而非由主席一人決定,這樣就接近於「集體領導」。例如,本次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名單的產生,基本上是由主席一人決定,無視外界反應,過於獨斷。

其次,中常會的規模要縮小,其權力和功能才會強化。目前黨章規定39人太多,民進黨只有17人,不到一半;可參考民進黨的組成原則,將其縮小到17席,甚至15席,權力和功能才會強化。民進黨17席中,7席是「當然中常委」,包括黨主席、立法院黨團三長、2席直轄市長和1席互推之縣市長,如此已可和民意緊密相連,另外10席是由全國黨代表選出。國民黨在「當然中常委」部分可以仿效民進黨,但非當然部分可由黨員普選產生,並且是透過「網路投票」,讓形象良好具社會影響力的人士進入決策核心,強化黨的號召力,並為未來台灣的不在籍投票做出示範,也可避免勞民傷財的選舉動員,被「富人」或特殊團體排擠了優秀但無力動員的黨員出線。

其三,黨組織要「年輕化」,但不是中常會,而是負責各種業務的「幹部」,例如民進黨副祕書長林飛帆32歲,另2位副祕書長也都年輕,國民黨相對老化。民進黨的中常會其實並不年輕,17位中年過60歲者有8位,幾已達半數。因此,年輕化的重點是黨務幹部要年輕化,因為他們真正負責行政作業,要更了解社會,而中常會需要足夠的歷練和睿智的判斷,不宜以60歲作為分界。像民進黨推出的北市立委候選人平均就比國民黨年輕了快20歲,活力和幹勁一般都超過國民黨,這才是重點。

至於在黨的運作上,首先是黨的經費來源,除外界募款和考慮徵收黨費以外的「黨員特別費」外,可仿效民進黨,要求因黨提名參選而獲得的補助費,無論勝選或敗選,一半要捐給黨部來支援黨的運作;其次,各級黨部仍需精簡,以節省開支,幹部也須更年輕化;其三,所謂的「網軍」,必須設立專業部門,廣納具新媒體專業的年輕人進入該部,全方位、全時間地提出能夠和綠營對抗的論述;其四,人才訓練要強化,目前缺乏經費,除「革命實踐研究院」外,可以和「新台灣人基金會」、「孫文學校」、「台北論壇」、「長風基金會」、「青雁基金會」、「台灣競爭力論壇」等智庫策略聯盟,合作培訓獲得最大效果。在培訓中選擇優秀者,參與村里長選舉,再參選鄉鎮市民代表或市議員,逐步進軍立委和縣市長,特別是在艱困地區扎根。最後,不分區立委名單務必讓選民眼睛一亮,讓支持度一夕爆升5到10%,別再發生反向下降10%的現象。

在黨的方向上,最重要的當然是兩岸論述,限於篇幅,暫略而不談。我們期待全新的國民黨,健全台灣政治發展,並帶給台灣人民幸福的未來。

(作者為前國立台灣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