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保教材規畫需審慎 避免棄養

為讓中小學生具有正確的動物保護知識,教育部編撰「動物保護教材」,預計2月底正式上線,供老師教學時參考。不過有老師表示,現在學校主要是讓學生養動物來進行動物保護教學,但如沒審慎規畫,動物寒暑假期間沒人顧,反而成負面教育。

現行12年國教課綱有「環境教育」、「生命教育」及「品德教育」等議題,適合將動保知識融入。此外,《動物保護法》修訂案2018年12月7日在立法院三讀通過,規定動保知識必須落實於12年國教課綱中。

教育部國教署科長邱秋嬋表示,1年前已邀動保團體、專家學者等成立動保教育教材小組,著手編撰中小學動保教材,電子版預計2月底上線,作為動保課程的教師手冊。這本教材先以與人類較親近的陪伴動物(如貓、狗)為主題編撰,日後再逐步發展如經濟動物、展演動物等教材。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祕書長、國小老師李雅菁說,現在許多學校會將動物保護觀念融入在自然、生活領域或生命教育課程中,最常見的方式是,藉由一起養動物(如貓、狗),讓學生實際體驗如何去愛護動物。

李雅菁說,在教育體系教導學生愛護動物,確實會產生效果。舉例來說,老師告訴學生不要放生動物,或舉新聞中關於虐貓事件產生的影響,這種教育長期下來,可讓學生學會尊重生命。

「剛開始養大家都很興奮,但新鮮感一過,動物可能被棄養,就更殘忍。」李雅菁說,學校要學生一起養動物來進行動物保護教育時,事先一定要充分溝通,學生要願意負起責任,有始有終去照顧動物,才能減少後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