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示強 和統恐適得其反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雙十講話在兩岸輿論場上引發截然相反的評價。台灣媒體幾乎異口同聲肯定蔡英文在兩岸兵凶戰危之際向大陸拋出橄欖枝,是理性和負責任的表現。大陸方面則是惡評如潮,對蔡的善意不屑一顧甚至全盤否定。雙方互信蕩然無存,互疑根深蒂固由此可見一斑。大陸深諳爭取人心的統戰之道,洞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之馬克思主義精髓,實則不必因人廢言,更不必囿於政治正確而一味示強,弄得鬥爭有餘而迴旋不足。

如果比對今年以來蔡英文歷次大陸政策談話,這次雙十講話確實明顯放低了姿態。從不再使用歧視大陸的「武漢肺炎」,到停止攻擊「一國兩制」,再到淡化台美外交突破以及正面引用習近平的講話,這篇演講稿可謂字斟句酌,用心良苦。

或許在大陸官方看來,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在承認「九二共識」這一大陸的核心訴求上更是沒有任何妥協。所謂的善意充其量只是一些口頭上的小恩小惠,妄圖混淆視線,蠱惑人心,將兩岸關係持續惡化的責任推給北京。但沒有質變不代表沒有量變,雙十談話到底是加劇了兩岸對抗情勢,還是緩和了台海緊張局面?

大陸與其慣性思維作祟,將蔡的講話一棍子打死,不如抓住談話中的有利因素。比如,蔡英文既然承諾了「不求戰」「不冒進」,北京就可以要求她說到做到。蔡英文既然呼籲兩岸「共同討論和平相處之道、共存之方」,大陸就可以敦促民進黨拿出自己的方案。特別在北京斬釘截鐵宣布「台獨」是絕路的背景下,民進黨能否擺脫「台獨」執念,拿出一份像樣的折中方案,也是對蔡英文演講善意與誠意的考驗。

在兩岸關係「跌跌」不休的當下,不僅大陸官方在原則立場上態度強硬,大陸網民、學者和媒體在涉台問題上也競相展現鬥爭面,彷彿不對台灣橫眉冷對就不夠愛國、不夠政治正確。在前不久的王金平登陸風波中,有大陸網友幸災樂禍,說王金平不來挺好,大陸不歡迎「藍皮綠骨」的人。在《中國時報》獨家刊登王金平本來打算在「海峽論壇」發表的演講稿後,又有大陸涉台學者拿著放大鏡找尋半天,結果沒有發現「九二共識」4個字,於是私下抱怨王金平只講「和平」,不談「統一」。殊不知王金平是大陸邀請的貴賓,演講稿中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與對兩岸兄弟情的期待,都是當前兩岸關係中難得的正能量。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大陸統戰系統的一份報紙還質疑《中國時報》在民進黨的壓力下變「綠」了。平心而論,整個中時媒體面對政治迫害和市場競爭的雙重壓力,仍然堅持「真道理性愛台灣」,堅持台灣人就是中國人,為兩岸和平發展與融合發展擊鼓助威,十分難能可貴。一些陸媒不但不設身處地,還以狹隘的意識形態畫線,讓懷有中華認同,對大陸友善的台灣人裡外不是人,簡直到了只戰不統的地步。

只要北京還沒有下定決心立刻武統,就要有面對較長時間的和平統一進程的耐心與智慧,就要抓住一切有利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強者並不意味著時時事事示強,有時可能適得其反。(作者為大陸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