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康計畫之父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是台灣光復75周年,在這3/4世紀的歲月中,我們曾創造了舉世稱羨的台灣「經濟奇蹟」──經濟快速成長,社會貧富差距反而縮小,足證經濟發展的成果為全民共享的特殊現象。這一傲人的成就,固應歸功在行政院蔣經國院長領導下的團隊,推動台灣十大基礎建設;也應感謝蔣院長選拔腳踏實地的省籍精英謝東閔先生擔任台灣省主席,來推動攸關一般庶民生活的農村地方建設,特別值得稱道的是,他根據〈禮運大同篇〉「大同世界」理想所設計推動的「小康計畫」。謝主席提倡「客廳即工場」、「化雜草為牧草」、「媽媽教室」及「公墓公園化」等等措施,以謀達到消滅貧窮,掃除髒亂,建立安和樂利均富社會的目標。

際茲中國大陸將於明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脫貧進入「小康社會」之時,謝東閔主席50年前在台灣所推動的「小康計畫」,更令人懷念,欽佩他的遠見,感激他對台灣農村社會的貢獻及對大陸所發生的影響。

根據曾任台灣省社會處長的趙守博資政於2004年在實踐大學「紀念謝創辦人東閔先生逝世三周年學術研討會」上所發表題為〈謝東閔先生小康計畫的創意思維〉的論文透露,謝主席就任之初,台灣社會尚處在由農業社會逐漸轉型為工業社會階段,台灣農民家庭食指浩繁,尚多入不敷出的貧戶,他想提出消除貧窮掃除髒亂的農村「小康計畫」,當時政府高層有人深恐遭大陸方面利用宣傳、台灣社會貧困不堪,對蔣院長就任推行新政有所不利。適當時美國詹森總統也推動「掃貧之戰」(War Against Poverty),既然像美國這樣富庶的工業國家都有貧窮問題,何況還是農業社會的台灣。謝主席在衡量主客觀情勢後,毅然大力推動「小康計畫」,獲得基層民眾的熱烈反應與普遍支持。

據統計,謝主席於1972年上任推動「小康計畫」之初,台灣全省貧戶人口高達39萬人之多,6年後卸任省主席,已大幅減為1萬2千人。成效顯著,獲得蔣院長的贊許,提名謝先生為他的競選伙伴,當選擔任中華民國第6任副總統。

謝主席的「小康計畫」對消除台灣農村社會貧窮問題見效後,也引起當年大陸的重視。在胡錦濤主政期間,陸方曾多次派人來台觀摩,實地考察台灣「小康計畫」的實施情況,作為大陸脫貧、建立「小康社會」的參考。

謝東閔先生不僅是台灣「小康計畫」之父,也是台海兩岸共同推動大同世界理想的先驅。(作者為退休大使、全球和平志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