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點評--如何發揮兩岸求同存異

四年前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指出,1992年海基、海協兩會會談達成了「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此話靠近了雙方存在的制度化協商基礎九二共識,所以被大陸權威學者評價為「向前邁進了一步」,國台辦則視為「未完成的答卷」。這就意味著國台辦雖立即中斷與陸委會的聯繫,海協會也立即中斷與海基會的協商,但是只要蔡英文再有進一步的說法,兩部門聯繫和兩會協商便有恢復的機會。
 
其後蔡未再向前進,否則能夠建立兩岸協商及聯繫機制的政黨就不會只是國民黨了。更因當局不斷在政、經、文、教、社各個領域推行「去中國化」,以及蔡英文用台灣、中國互為對應來表現「一邊一國」的台獨立場,並且倚美抗中,以致兩岸敵意上升、對立加劇。
 
此一形勢應該能使國民黨向民眾訴求,其曾以九二共識化解了2005年大陸制訂反分裂國家法後的台海危急情勢,進而開創了馬英九8年執政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但是國民黨於年初敗選後,自認不敵被抹黑抹紅,連曾經行之有效的兩岸共同政治基礎也意圖放棄。如此是否就可不再遭受抹黑抹紅且能擴張選票,恐難定論,但是至少會使國民黨喪失重建兩岸和平的王牌,以及造成認同九二共識者的離去。
 
如前所述,蔡英文雖曾指出兩岸求同存異,然而對於真正關鍵之雙方共同的部份,她未有所表明,所以無法達成兩岸維繫協商及聯繫機制的效果。那麼她月前在連任就職演說中連求同存異之詞都沒有重申,就更不可能獲致兩岸復談了。
 
此次她呼籲兩岸「民主、對等、和平、對話」,平心而論,證諸馬英九時期的兩會協商、兩部門聯繫與首長互訪、兩岸領導人會面,何嘗違背過這八字箴言?可見要害在於務實勇敢呈現兩岸關係政治定位的共同部份,才能就雙方歧異的部份擱置爭議,進而逐級墊高良性互動。
 
最近,國民黨改革委員會通過的兩岸論述組建議案寫道,「九二共識緣起於李登輝總統時期,兩岸官方授權海基會與海協會就一個中國問題求同存異,同意各自以口頭表述」。比起蔡英文的說法,國民黨明白揭示求同存異係針對一中問題,此為當年兩岸啟動制度化協商的前提,根本迴避不了,除非台灣認為永不協商比開展協商來得有利,否則就不能不正面應對一中問題。連當年權勢鼎盛的李登輝亦對此採取積極態度,並以中華民國憲法為根據而做出決策。
 
事實上,毫無疑問憲法就是用一個中國架構來定位海峽兩岸,雙方不是國與國關係;同時,憲法規定兩岸處在「國家統一前」,那麼雙方對於一中涵義的認知不同乃理所當然。此即兩岸對一中原則求同、對一中涵義存異的九二共識。可見認同九二共識完全不存在有自我降格的疑慮。
 
繼李登輝之後掌權的陳水扁一度表示,「一個中國要從憲法找答案」,但他正是沒有提出答案也拒用已有的答案,所以無法達成兩岸協商。接著是馬英九以九二共識實現前所未有的兩岸和平、共同發展。如今,在朝的蔡英文與在野的國民黨雖均宣稱依據憲法,但蔡卻否定九二共識,年初敗選後的國民黨竟也對九二共識變成閃躲。
 
寄望蔡英文回心轉意,顯然並不現實。在台海愈趨險峻的形勢下,國民黨唯有勇於宣揚兩岸求同存異的內容,而非光有形容詞,始能證明自己擁有再創兩岸和平的能力。 【大華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