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點評-「中國國民黨」才能成為和平寄託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表明改變黨名不在當前改革議題中,以及黨內多認為當前沒有必要提出此項議題後,拋出黨名「去中國」的中央政策會執行長林為洲仍稱,可以改為「中華民國國民黨」。其實,中國國民黨本來就是根據中華民國法律登記的政黨,把前頭的兩字刪除或變更為四字,都只是自信欠缺、理念模糊的表現。
 
顯然國民黨對兩岸路線的價值與論述,雖已經過九月間代表大會通過相關決議案,還是很有充實及宣揚的必要,否則無以團結全黨及號召選民。又原定由王金平代表國民黨出席十月間福建省「海峽論壇」的規畫落空後,國民黨對下一步推動兩岸交流、展現和平角色的意志及作法如何,也是不能不認真思考的。如果都無作為,就只能隨著綠營的去中遠中脫中之波而逐流。若謂如此可以贏回執政權或重回國會多數黨,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改名之議是出自懾於綠營排山倒海的「去中國化」壓力,動機可以理解,然而一旦改名,卻等於附和綠營、承認其「正確性」,便走上「小綠」之途,即失翻身機會。這也是為何綠營近日一致讚賞國民黨應該改名的原因,因可確信此舉不會使國民黨從綠營爭得選票,卻必使之流失既有的票源。因此,提議改名雖說是從選舉的角度為考量,其結果卻更不利於選舉。
 
這與去年選後的國民黨一度有意廢除九二共識的情形是一樣的。受到綠營誣指維持九二共識就是認同一國兩制所驚嚇,所以以為拋棄九二共識便可免除被紅被黑,其實是過度簡單及挑便宜的想法。所幸國民黨最終決定延續九二共識,否則就呼應了蔡英文宣稱的「各政黨不要再講九二共識」,是自甘放棄兩岸和解對話的角色,國民黨的票源就只會萎縮而不會擴張。此種考量同樣適用於所謂改名之議。
 
繼九二共識爭議後的改名之議,反映的是對自己的兩岸路線沒有信心,成為江啟臣領導國民黨後必須正視的問題。也就是說,僅僅透過一次黨代會通過相關論述的決議案,明顯是仍不夠的;或者以為愈少觸碰兩岸關係即能愈少被紅被黑,實際上將自己在台海局勢正趨緊迫之際,失去成為民眾對兩岸和平寄託的希望所在。
 
2008年訴求九二共識是馬英九贏得大選的因素之一;2012年他面臨嚴峻挑戰時,多位重要企業家力挺九二共識更成為馬獲連任的關鍵因素。而他又是「中國國民黨」所提名,毋須「去中國」。同樣地,2018年也是「中國國民黨」所提名的縣市長候選人大贏。當時,引領風潮的韓國瑜且訴求九二共識為定海神針。如果現在就都視為事過境遷,然而年初的敗選距離2018的勝選僅僅才一年零三月,況且國民黨在四年前大選輸得比今年更多。
 
一旦改變黨名或者既已決定延續九二共識卻仍迴避正面宣揚,勢必嚴重削弱國民黨的品牌價值。國民黨在與綠營進行戰術拚搏的同時,戰略思考是不容偏廢的。 【大華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