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是非集--扭曲歷史的媚日史觀

「國立台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日前正式對外開放,是許多鐵路迷必會朝聖的地方。

然而,該園區的展廳說明中,卻將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府鐵道部長、建設台灣縱貫鐵路的總工程師長谷川謹介稱為「台灣鐵道之父」,這是明顯的扭曲歷史、竄改歷史,因為眾所周知,台灣第一條鐵路是清朝時期的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所建。

從名稱上看,「台博館鐵道部園區」就充滿了日式風味,因為「鐵道」一詞是日文,中文的用法是鐵路。儘管近年來鐵道已成為慣用語,但是作為官方展館,正式名稱當然還是應該使用本國名詞為宜。

然而,較之展館名稱使用日式用語更誇張的是,園區說明竟將長谷川謹介稱為「台灣鐵道之父」,而非劉銘傳。支持綠營的文史工作者解釋說,這是因為日本統治台灣後,將當初劉銘傳所興建的鐵路,幾乎拆除殆盡,106公里的鐵路,只剩0.8公里可用,因此劉銘傳不能算是台灣鐵路之父,後來負責興建的日本工程師長谷川謹介才是。

這種解釋根本就是強辭奪理,實在是非常荒謬。

當人們說到「某某某建設之父」時,當然是指第一個興建該項工程的人。劉銘傳所建的鐵路,是由基隆到台北,而後延伸到新竹。最早通車的路段是1888年7月18日台北的大稻埕到錫口(松山)段;1891年10月基隆到台北通車。而長谷川謹介所負責規畫的縱貫線鐵路是在1908年通車,兩者之間不但相差了20年,而且日本人所建設的縱貫鐵路,其實是劉銘傳所打下的基礎。

例如,該鐵路位於基隆端的獅球嶺隧道工程,全長235公尺,從1888年春天動工,到1890年8月完成,總共費時30個月,鑿通過程非常辛苦艱難,這是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也是當時中國的第一座鐵路隧道。如果沒有劉銘傳鑿通隧道,以及完成其他多處困難的工程,建立了鐵路的基礎,日本人怎麼可能那麼快且相對容易就建成縱貫線?

其次,清代台灣鐵路共有蒸氣機車8輛,日本人統治台灣後部份仍舊使用,直至1931年左右才陸續報廢。

此外,劉銘傳在台灣興建第一條鐵路時,為了適應山多、地勢彎曲的地理環境,選擇了1067毫米的軌距,也就是所謂的「窄軌」,日後路線擴張時,也都是以1067毫米為標準鋪設鐵軌。這個鐵軌標準一直沿用至今,日本統治時所興建的鐵路當然也全部都是採用這個軌距。為台灣鐵路確立軌距的是劉銘傳,說鐵路之父是後來「清規日隨」的長谷川謹介,也實在太離譜了。

同理,民進黨一天到晚感念興建嘉南大圳的八田與一,然而,日本人殖民台灣50年,就建了這個水庫,目的還是為了增加台灣種的稻米提供日本之需;兩蔣父子在台灣43年,蓋了17座水庫,民進黨人不但從不知感恩,還不斷污衊、羞辱兩蔣。

民進黨的媚日史觀就是扭曲歷史,灌輸台灣下一代錯誤的歷史,可惡至極! (作者劉心月,台灣作家兼評論員) 【大華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