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專欄--可避免卻又無可避免的悲劇

從七月一日開始實施的港區國安法,至今仍是國際關注的焦點,雖然表示遺憾的國家較多,包括美國在內的少數西方國家也祭出了制裁,甚至連蔡英文都表示不排除反制措施。對台灣來說,表達不滿只是政治表演而已,因為台灣能做的實在有限,台灣應思考的是如何能夠從中學到一些教訓。在我人看來,「可避免卻又無可避免」的悲劇性發展,才是台灣人民應思考的重點。

「可避免卻又無可避免」的悲劇性發展,根源不僅在矛盾的存在,更在於彼此心理預期的巨大落差。「一國兩制」本身就是一個予盾,它本來就是一個過渡性的制度安排,其目的是在透過兩制的時間性調和,最終走向一國。這是大陸對一國兩制的理解,因此,所謂的五十年不變,是指在五十年的過程中,兩制的精神愈來愈淡,一國的本質愈來愈強,最終是兩制融於一國之中。但香港的認知則是希望不僅五十年不變,甚至是希望永遠不變,更出現了一些港獨的想法,完全是由天真走向無知。

為什麼說可避免?香港應該了解,兩制是在一國的前提之下,兩制的前途也是繫於一國的體現,一國的體現愈完整,兩制說不定在五十年之後,還可能繼續下去,如果香港還能扮演其現在的經濟角色。兩制的範圍可大可小,從九七回歸後,香港其實是一直享有相當範圍的兩制,民主的程度也比九七以前更好,香港可以追求兩制的擴大,但這個擴大也應同步於一國的深化,才有可能,如此一來,也不會有港區國安法的實施。

但是香港對兩制的追求,已影響到了一國的問題。所謂的一國,即在於國家認同,香港國家認同在新一代年輕人愈來愈薄弱,這是中共最大的憂慮,尤其是國家認同問題與民主運動結合在一起時,更是中共最大的痛腳。從雨傘運動到反送中運動,可以明顯看到幾個現象:(一)這些運動已偏離了一國的方向;(二)外國勢力顯然在背後興風作浪;(三)香港特區政府已沒有能力處理涉及國安方面的問題。由此即可看出,中共和香港民眾的心理期待落差是如此大,大到中共不得不出手以捍衛一國的原則。

香港長期以來對五十年不變有很深的誤解。一方面,隨著五十年的逼近而心理的憂慮日深,另一方面,又希望五十年以後還能夠繼續不變。事實上,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那有五十年不變,然後一夜之間全然改變的道理。正如前述,五十年不變是一個由兩制走向一國的調適與融全過程而已,然而現實發展卻與其背道而馳。從港區國安法的條文來看,中共仍在意兩制的承諾,但要透過這個法的實施把發展的方向扭轉過來,不僅是兩制仍得維持,但一國也加以深化。當然,這是中共的思維,未來發展究竟如何,仍有待觀察。

港區國安法是「可避免卻又無可避免」的悲劇,台灣要思考的是,兩岸衝突是否也要走向同樣「可避免卻又無可避免」的悲劇。台灣的條件遠優於香港,兩岸也曾建立互信基礎,和平並非沒有希望,兩岸交流也證明是互惠互利,因此可以確定兩岸衝突是絕對可以避免,但如果民進黨政府一心想藉反中來牟取政治利益,假台獨來欺騙選票,那「無可避免」的悲劇也可能上演。 (作者清道夫,台灣資深媒體人)
  【大華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