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百顆地震感測器 監測梅山斷層動態

雲嘉南地區一直是地震好發區域,曾發生規模7.1大地震的梅山斷層已累積超過百年能量,憂心地震發生機率越來越高,國立中正大學動員師生沿著雲林古坑、嘉義梅山一帶,密集擺設了一百顆地震感測器,藉此分析地殼活動及地層構造,評估孕育大地震發生的特性。(龐清廉報導)

西元1906年嘉義地區發生規模高達7.1的梅山大地震,造成1200多人罹難的慘重傷亡,而在更早之前的西元1792年也曾有推定規模超過7的大地震發生。由於梅山斷層又已累積一百多年能量,為瞭解梅山斷層以及與之平行的小斷層蹤跡和活動性,國立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動員全系師生,進行探測分析。

師生們一一拜訪與徵求60多位地主同意,沿雲林古坑、嘉義梅山一帶,拿起鋤頭、圓鍬小心翼翼剷開泥土,每隔一公里就埋入一顆地震儀,密集擺設了百顆地震感測器,每日不間斷監測這些關鍵地區的微小地震訊號長達3個月。

中正大學地環系副教授溫士忠說,居住人口數超過330萬人的雲嘉南地區是地震密集帶,有多條已知與未知的活動斷層,且梅山斷層就在中正大學旁邊,因此除了一般地震監測,建構更密集的地震觀測網相當重要。尤其雲嘉山區包括有梅山、九芎坑、古坑、觸口等斷層,要辨別地層構造相當困難。此次設置100顆地震儀的高密度地震網,將能幫助提升地層構造的辨識度,以及釐清這些斷層之間的關係。

目前中正大學地環系團隊的研究範圍除了古坑、梅山一帶,未來也將往南移至嘉義市、白河等地區,同樣以設置100顆地震儀的模式,密集監測地震活動。因地震儀隨時隨地都在接收數據資料,所收集的資料更是以往研究數據的指數成長,後續將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技術進一步分析與判讀,也將不斷投入研究經費購置更多新式儀器進行密集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