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助搖擺州「翻藍」後,佐治亞華人轉戰該州參議員複選

美國國旗與亞裔女性
美國國旗與亞裔女性

從中國來到美國近30年的肖宇註冊的是美國共和黨,過去曾幫助共和黨人競選公職,但是今年,他不僅在總統大選中支持民主黨拜登,還在積極組織華人群體幫助民主黨人競選參議員。

肖宇所在的佐治亞州(Georgia)目前是全美國的焦點。前副總統拜登在總統大選中擊敗了對手特朗普,但在參議院中,共和黨和民主黨分別獲得50和48個席位。最後兩個席位在佐治亞州,仍然懸而未決。1月5日將在該州舉行的參議員複選決定了未來四年參議院的主導權,如果民主黨能獲勝,將為拜登政府強力有效執政奠下基礎。

「美國過去四年非常兩極分化,如果參議院繼續由共和黨控制,拜登很可能一事無成,那麼四年後Donnald Trump可能捲土重來,」肖宇在BBC中文的訪問中說。他認為共和黨當前的很多方針背離了他的想法,到了「撥亂反正」的時候。

喬治亞州參議員競選集會
喬治亞州參議員競選集會

崛起的亞裔力量

美國總統選舉重新計票後,民主黨的拜登在佐治亞州以1.2萬多張票的微弱優勢領先特朗普,支持率比四年前希拉里競選時大幅增加,這也是該州自70年代以來第二次「翻藍」(上次在1992年)。

根據AAPI Data,在佐治亞州,美國亞裔選民佔全體選民的4.7%,這相當於近23.8萬名選民,足以決定這個搖擺州的選票數。根據Votebuilder的統計,截至11月18日,亞裔註冊選民總數約為19.3萬人,其中約12.4萬人參與了投票,參與率為64.56%。

Target-Smart的分析顯示,今年佐治亞州的亞裔選民投票率比2016年突增了約90%。根據人口統計,在該州亞裔人口中,華裔是第二大群體,佔亞裔總人口的15%。

舊金山州立大學研究亞裔族群的教授張華耀(Russell Jeung)對BBC中文說,「亞裔選民不僅幫助了拜登當選,還能夠使美國參議院擺向民主黨,繼而在公共衛生和新冠病毒大流行、經濟復蘇、氣候變化、種族公正以及移民等關鍵議題的政策制定上發揮重要作用。」

在此次參議員複選競爭中,現任共和黨參議員萊弗勒(Kelly Loeffler)和珀杜(David Perdue)分別與民主黨人沃諾克(Raphael Warnock)和奧索夫(Jon Ossoff)展開競爭。競選造勢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兩黨的競選團隊都在該州投入了大筆資金,有可能成為美國歷史上最昂貴的參議員選舉。

印有中美兩國旗幟的拳頭交鋒
印有中美兩國旗幟的拳頭交鋒

中國因素的影響

今年美國選舉中佐治亞州的亞裔選民投票率將近翻了一番,其中中國因素是影響他們、特別是華人選民的一個重要原因。

疫情期間,特朗普堅持使用「中國病毒」(China virus)一詞來指代新型冠狀病毒。批評人士認為,這可能導致在美國的華人、甚至整個亞裔群體受到污名化。

「『中國病毒』一詞將這種疾病種族化,華人被指責為該疾病的罪魁禍首。約有三分之二的亞裔美國人表示,當前一連串的反亞裔種族主義是他們投票的動機」,張華耀教授說。張教授的團隊從今年3月展開「停止仇視亞裔」(Stop AAPI Hate)調查,目前已經收到數百起亞裔遭到敵視的案例。「在這些事件中,作惡者像鸚鵡學舌似的效仿特朗普的仇恨言論」,他說。

居住在佐治亞州的華人金瑾20年前來到美國,以前不太關心政治,今年首次投票,並且首次擔當組織者協調華人助選。她決定站出來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特朗普口中的「中國病毒」令她感到華人在美國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她在讀小學的女兒被同學問到,是不是她媽媽帶來的病毒,這讓她感到難過。

金瑾不僅支持拜登當選,還幫助民主黨參議員候選人拜票。她看到今年9月17日,國會眾議院通過了華裔民主黨議員孟昭文(Grace Meng)提出的一項議案,呼籲公職人員譴責敵視亞裔的言行,並要求執法部門調查仇恨犯罪。該議案得到民主黨243票全票支持,而共和黨中只有14票贊成,163票反對,最終沒能遞交參議院。

「雖然這個議案僅僅是表態,但民主黨全部通過了,說明他們堅決支持譴責對亞裔的仇恨行為,那我們當然要去支持民主黨了」,金瑾對BBC中文說。在過去兩個星期裏,包括她在內的20多名義工團隊寄出了5500多張明信片為民主黨候選人拉票。

民主黨參議員候選人
金瑾(右二)與民主黨參議員候選人沃諾克(Raphael Warnock)。

美中交鋒中的華人

根據AAPI Data,在佐治亞州亞裔人口中,華裔佔亞裔總人口的15%,約為7.5萬,僅次於印度裔15萬人。就人口基數來看,華裔本身很難在反轉參議院中起到決定性作用。不過,不管是哪方陣營,今年華人的投票熱情似乎都比以往要高。美中兩國因意識形態差異和大國競爭而引發的激烈衝突,令在兩地都有生活經歷的華人真切地感受到了火熱的政治溫度。

「以前美國政治對華裔沒有太大影響,今年由於川普和疫情,華人社區被動員起來。我們在總統選舉中起了很大作用,也說明只有通過參政才能夠發聲」,從中國來到美國30多年的倪健對BBC中文說。

過去兩年裏,美國在多方面圍堵中國,從2018年貿易戰開始,擴展到科技、軍事、媒體、教育等領域。針對香港、新疆等涉及人權的議題,美國國會通過一系列法案,授權政府對可能侵害人權的人實施制裁。國會還通過旨在增強美台經貿往來的「台北法案」,而中國將台灣視為「核心利益」。

今年7月,特朗普政府要求中國關閉駐克薩斯州休斯敦(Houston)的總領事館,幾天后,中國以關閉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予以回應。美中兩國關係跌至建交後的歷史冰點。

金瑾運營一家國際教育機構,從事美中兩國教育交流。疫情造成國際航班中斷以及人員流動減少直接打擊了她的業務,加上美中關係惡化蔓延到教育領域,赴美中國留學生人數銳減,她的公司雪上加霜。「生意少了九成」,她說,這是她反對特朗普的另一個原因。

目前美國兩黨形成共識,認為中國是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即便拜登政府上台,也會在很多領域繼續對抗中國。許多分析指出,與特朗普不同的是,拜登將聯合盟友對抗中國,並且在香港、新疆等涉及中國人權狀況時強力施壓。

多位來自中國大陸、支持民主黨候選人的華人受訪者說,他們希望拜登上台後,美中兩國朝著合作的方向發展。部分人表示,因擔心中國大陸親人的安危或與中國有關的利益受損,不願意評論中國的人權議題,並稱對香港、台灣事務不太關注。

80年代末來美國的倪健說,他支持中國朝著「更民主、更開放」的方向發展,但「至於怎麼走,大家的做法可能不完全一樣,(中國)不一定按照美國的民主制度來做。」

倪健說,拜登在奧巴馬任期內擔任副總統時,對華政策並沒有打出特別強硬的「民主牌」,因此他認為,拜登政府也不會這麼做,而是會「集中精力和時間處理美國國內的事務。」

共和黨議員珀杜(David Perdue)
共和黨議員珀杜(David Perdue)的支持者。

轉向支持民主黨的共和黨華人

除了中國因素,美國國內的問題也左右著華人的選擇。

90年代初來美國的華人肖宇說,過去四年「過得最不愉快」。他原先任職的公司今年首次公開募股,他也通過自己持有的一點原始股加入。在疫情重創美國經濟時有所收益,原本應該高興,但他說,美國政治環境的惡化令他無法振奮起來。

「打開電視就看到政客在對罵,Donald Trump在撒謊,美國民主不應該是這樣」,肖宇說。他操著一口濃重的北京腔,說話直來直去,語句中還時不時夾雜著英文。

肖宇居住在佐治亞州瓊斯溪市(Johns Creek)已經23年,作為一名註冊共和黨員,他曾主動參與共和黨的活動,並幫助共和黨人競選公職。2015年初,他自願鼓勵並帶領華人在佐治亞州議員第50區議員選舉中,幫助拉芬斯伯格(Brad Raffensperger)在複選中以100多票獲勝,此前他落後26票。拉芬斯伯格目前已成為佐治亞州的州務卿。

同一年,肖宇擔任市議員競選的官方競選總幹事,經過八個月的初選和複選,幫助一位共和黨台灣裔候選人取勝,成為該縣首位華裔市議員。

肖宇回顧那時做政治籌款時的經歷,「高高興興像過節一樣」。但這次,不同陣營的華人在社交媒體上對立起來,甚至彼此用言語攻擊,令一些人多年的友誼破裂。而在現實中,支持民主黨的華人相對沉默。

「我們華人社區被分裂了」,肖宇說,他在今年的籌款名單上沒有公布捐款者的名字。

肖宇
肖宇(左二)在2015年組織競選市議員。

肖宇曾經很享受每月一次該縣共和黨人的周六早餐會。「大家熱情友善,穿著西裝套服,吃個美食早餐,面對國旗宣誓,」他說,會議通常會邀請共和黨候選人講解競選理念,或嘉賓闡述共和黨的執政理念。肖宇幾乎是這裏唯一的亞裔,但從未感覺到被排斥,並且被邀請幫助共和黨候選人接觸亞裔社區。

特朗普當選總統後,肖宇逐漸感覺這樣的早餐會「變味了」。許多候選人或者嘉賓的講話變成了「特朗普式的咆哮體」,這令他聯想起中國文革式的大批判。

不僅如此,肖宇還認為,傳統共和黨的許多觀念已經有所轉變,特朗普「把共和黨綁架了」。

他舉例說,共和黨一貫注重財政責任,需要平衡收支而不能無端大量舉債。但在特朗普執政的四年裏,「在經濟這麼好的情況下,美國國債一次次衝頂,無法控制,在疫情之前就已經如此了。」

又如多年爭議不斷的墮胎議題,肖宇認為,基於共和黨「小政府」的理念,個人管好自己的事情,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享有充分自由,不受到他人和政府干預,因此「墮胎完全是個人私事和個人權利,應該留給本人和他們的醫生決定」。

過去四年裏,反墮胎勢力不斷增長,包括佐治亞在內的許多州出台了嚴厲的墮胎限制令。肖宇認為,特朗普利用墮胎議題「綁架了基督教領導,加劇了國家分裂」。

「不能只坐在那打嘴仗,要出來做點事情」,這一想法令他再次走上助選之路。這次,他轉而支持民主黨候選人。

「不是我變了,我仍然是我,但是共和黨的很多方針背離了我的想法,特別是以Donald Trump為代表的」,肖宇說。他認為現在是「撥亂反正」的時候,美國應該「重回正確的軌道」。這包括繼續與中國接觸、重新加入治理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議》、友善對待移民、推行適當的醫療福利等。肖宇說,將來自己仍有可能回到支持共和黨的路線。

今年11月,肖宇自願為華裔民主黨歐曉瑜(Michelle Au)謀劃選舉策略,並召集華裔籌款。這位麻醉科醫師最終當選佐治亞州參議員,成為該州立法院243年歷史上首位華裔參議員。

「初選時投入了大筆錢」,肖宇談起他的競選策略滔滔不絶。當其他候選人由於初選時沒有本黨對手而保存實力節省花銷,肖宇建議歐曉瑜孤注一擲把籌款全部花掉。原本不知名的歐曉瑜脫穎而出,在新冠疫情高峰期利用她的醫生身份打響了知名度,在隨後的大選中順勢勝出。

在分裂中爭取「中間選民」

美國目前陷入嚴重的兩極分化,有關移民政策、社會不公、城鄉差異等問題的爭議被放大,電視媒體和互聯網上彌漫著相互指責與仇視,甚至滋生了虛假信息和陰謀論。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華人社區。

華人退休教授廖碧蘭從事美術專業,之前從未想過參與政治,但在中國社交媒體微信群裏的 「罵戰」將她捲入政治漩渦。

廖碧蘭多次在微信群裏轉發有關拜登和民主黨的政策,遭到許多反對者言語辱罵,並多次將她踢出群組。但她繼續組織網絡活動,並製作提前投票的視頻呼籲華人投票支持民主黨。

「川普摧毀了我的美國夢」,廖碧蘭對BBC中文說。她在2000年來到美國,當時已經人近中年,不會說英文。在接下來近10年中,她重讀學位,進入學校教書,並成為教授。

50年代出生的廖碧蘭曾經看著父親在文化大革命中受難,自己和家人也受到連累。她說美國目前的分裂與鬥爭令她回憶起不幸的童年經歷,不希望晚年重蹈覆轍。

廖碧蘭四年前搬到佐治亞州的格威內特(Gwinnett)縣。這是該州最富裕的縣,總人口排名第二。這裏擁有該州最多的亞裔人口,約10萬人,佔該縣總人口的12%。

6月底,拜登競選團的全國性組織「華裔支持拜登」(Chinese Americans for Biden)留意到廖碧蘭,邀請她組織義工幫助競選。在隨後的幾個月裏,60多歲的廖碧蘭與數十個義工一起設計明信片、打電話拜票,並在疫情下親自上門通知退票的選民修改信息。

在美國國會和地方選舉中,複選的投票率普遍比初選低,加上拜登在總統大選中取勝後,一些民眾希望參議院得到權力制衡。包括華裔在內的亞裔「中間選民」成為兩黨爭奪的對象。

馬里蘭大學亞裔美國人研究系教授Janelle Wong對BBC中文說,「亞裔美國人傾向支持民主黨,投票給拜登和特朗普的比例約為2:1。看起來佐治亞州的參議員競選結果會非常接近,所以每一張選票都很重要。兩黨都應該爭取亞裔選民的支持,他們的力量此前沒有開發出來,但卻是一支新的政壇力量。」

這也促成肖宇等人成立了名為「鼓勵華人參政行動」(Chinese American for Political Participation)的團體,以舉辦講座、放映電影、邀請嘉賓座談等形式,號召不同行業的華人參與討論美國政治。他們的主題涵蓋醫療衛生政策、候選人的背景和政見、申請缺席郵寄投票程序、中美關係下華裔群體的處境、媒體在大選中的作用等。

「如果我們一開始立場鮮明地支持民主黨,就等於拋棄了一個陣營,可能作用不大,所以最後選擇了相對中立的角度來做這件事,」論壇的組織者倪健說。他還擔任亞特蘭大中國商會的會長,並管理一家跨國企業。

明信片
倪健寄出的拜票明信片。

倪健認為自己的立場「中間偏左」,在經濟上傾向支持市場經濟,認為個人富裕的同時也為國家和社會創造財富,在福利政策上傾向保障弱勢群體的利益,包括實施全民醫療保險。他將特朗普在選後不承認敗選比作一個「第三世界的獨裁者」的行為,認為特朗普忽視環境保護、不尊重媒體等行為是對「美國的民主和法律制度的最大威脅。」

在本月初結束的為民主黨參議員候選人徵集籌款中,肖宇的團隊沒有達到官方競選團隊所設定的5萬美元的籌款目標,這意味著不能邀請到國會議員、州務卿等人單獨為華裔選民舉辦造勢大會,即使只是網絡見面會。最終華裔被併入整個亞裔群體,在15日共同舉行造勢活動。

肖宇在反思時說,支持民主黨的華裔群體缺乏有系統的社區組織和領袖,導致這次沒能在全國範圍內傳播訊息。他對此感到遺憾,也認為崛起的華裔在美國政壇上的力量不該被忽視。

研究亞裔的教授Janelle Wong說,「在華裔美國人中,右派確實通過動員將聲音突顯出來,特別是在社交媒體平台上。這種策略在華裔左派中不太常見。左派華裔仍在努力追趕右派所表現出的組織水平。」

不管怎樣,這些第一代華人移民希望他們的參政經歷可以激勵下一代,為爭取華裔群體的權益早日步入政治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