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著錶 感受時分秒

趕到車站,摸一摸手腕——哎,忘記戴手錶就出了門,不怕,下意識拿起手機,時間按一下就亮在眼前。智能手機面世才不過13年,活在這個只需要有一機在手的年頭,我們好像已離那個珍惜時分秒的年代很遠。你還記得,拿起造工精細的手錶,在耳邊聽「滴答、滴答」的心動時刻嗎?

創立六十年 從樓梯舖開始
位於油麻地上海街的「成昌表行」,在1960年成立至今,已有60年歷史。門外「成昌表行」四個大字是用紅色膠片𠝹成,掛在大型白色的底牌之上;踏進店內,腳下的綠白階磚與頭頂的一排光管,讓人彷彿回到60年代。老闆吳漢輝一個人坐在風扇後,等候今天第一個客人走進來。


成昌表行在上海街開業至今,已有60年歷史。

吳老闆在50年代從佛山來到香港,在油麻地一帶落腳,身無分文,於是跟隨朋友一起學師修理手錶。那個年代,儲錢買錶的人多,修理手錶的人更多,物質匱乏,人們不會輕易說一句「壞咗就換過一件新」。不久,吳老闆先在附近開一間樓梯舖,修理手錶之餘,同時兼賣手錶,小小店舖的飾櫃可放數十隻手錶。


60年代,物質不及現在豐盛,人們不會輕言換錶,壞了會拿到錶行修理。


成昌錶行的飾櫃,沿用傳統方式陳列手錶,明碼實價。

街坊生意 信任為重
數年後,生意逐漸上軌道,成昌表行就在上海街租下舖位,正式開錶行。「60年代,開始賣『樂都』,還有『山度士』。」吳老闆說,手錶在戰後已開始流行,不過價錢相對昂貴,算是一種奢侈品。「一隻手錶過百元,一個月人工才八、九十元,要買就要儲錢。」而他做的都是街坊生意,買手錶的人主要是日常需要,所以錶行賣的,是一般人可以負擔得起。「我們這些舊式錶舖,不似新式那些,首先客源已很不同了,我們做『信本』⋯⋯」信本是什麼?「即是講信任,即是做熟客生意囉。」

半世紀以來,成昌表行風雨不改開門做生意。吳老闆如今年逾八十,未言退休,雖然疫情之下生意轉差,但仍然每天開舖,有客當然高興,有街坊來閒聊打躉更高興。訪問當天,有人買錶,也有人來換電池、修理手錶。我問吳老闆,怎樣才算是修錶手藝好?「把壞了的錶整番好,咪叫做好囉。」那麼你的手藝好不好?「我?我梗係好!」


60年來,成昌表行風雨不改開門做生意。

撰文、攝影:Clara Chan @www.facebook.com/zoom.in.hong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