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明《物種大樂團》 劇場大叔瘋玩達爾文 搖滾演員家族史

即將上場Preview╱戲劇

《物種大樂團》排練現場。
《物種大樂團》排練現場。

從去年《物種起源》到今年《物種大樂團》,雖都與達爾文有關,王嘉明卻是「為了要甩掉之前的連結、觀點、敘述方式,花了更多的力氣。」這次的演員從十歲到六十來歲,不限劇場表演者或素人,還加入了搖滾樂團「大象體操」,他將深入探討演員的家族史,以達爾文《物種起源》的十五個章節為骨架,設法給觀眾一條繩索按圖索驥——但若有人選擇直接拋下繩子,乘桴浮於海,也未嘗不可!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物種大樂團》

10/23~24 19:30

1024~25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33939888

文字 郝妮爾

攝影 林韶安

劇場導演王嘉明做戲主題的選定,毫無脈絡可循。例如在決定做《親愛的人生》之前,孟若(Alice Ann Munro)的書他甚至讀不下去;再如,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本來是朋友建議他做看看的,一讀發現不得了,竟和老本行(大學地理系背景)相通,從地質學、生物地理學的軌跡出發,激起他很大的興趣。

每次都是從這句話開始的:「我好奇從這裡出發,會做出什麼樣的戲?」於是新的挑戰就誕生。他造訪地獄,成為自己的魔鬼,在一次次做戲做到「好想死」的折磨中,依然能笑著說:「我不是因為本來就喜歡這個主題才做的,況且,那麼多東西沒接觸過,怎麼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實在值得給予「M」字認證。

從二○一九年的《物種起源》到二○二○年的《物種大樂團》,他的風格始終如一,哪怕相同團隊、相同名稱的作品重演,模樣也會生得迥然不同。因此,我們能否將《物種大樂團》視為北藝大版本的延伸呢?他回答:「我反而為了要甩掉之前的連結、觀點、敘述方式,花了更多的力氣。」 若談到延伸,那麼只能說兩齣戲皆乃奪胎自達爾文,換骨成王嘉明的腦袋。至於《物種大樂團》還加入了搖滾樂團「大象體操」的跨界合作,不知此戲又會被他揉捏得怎麼樣?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知多少?

《物種大樂團》的演員群成直線式垂直發展,從十歲到六十來歲的都有,不限劇場表演者或素人演員,有些是朋友的朋友介紹,合作多半與緣分有關,當初只憑導演拋一句:「不然你來演好不好?」對方說好,事情也就成了。

王嘉明是一個如此相信機緣的人,「就跟達爾文一樣啊。當然他沒有提到機緣啦,只是不斷重複機會、沒有方向性……等等詞彙。」他進一步補充:「《物種起源》裡最重要的概念就是,這些物種的發展根本就沒有方向性,沒有所謂的進步、沒有所謂的意識控制,不如我們想像的那樣:有一個明確的網絡等著你整理。」 這對達爾文,或者是任何研究者來說,簡直是一重大打擊吧?選定一個主題,搞到最後才發現原來無跡可尋。

然而,對欲拆解《物種起源》的王嘉明來說,又何嘗不令他傷透腦筋。「不只達爾文,大部分的人都應該會有這個想像:生而為人,應該是有某個緣起的。」然而,《物種起源》卻顛覆了這件事情,他接著舉例說明:「『進化論』是不通用的,根本沒有所謂一直線進程的發展,『演化論』才是成立的。至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你看,這幾個字根本沒提到『強者』,強者才能活下來,是許多人對達爾文最大的誤解。」

開枝散葉的家族史,連結彼此

簡直像是洗白大會那樣,過去對於達爾文的誤會,都有機會在此戲釐清。王嘉明如替熟識的老友說情那樣,重複提及一件事:「《物種起源》的用字非常謹慎,並不將人類的緣起直接連結向何方。當然,人類與諸多事物都存在的『連結』,但是我們從不『等於』某事某物。」

這份微妙的「連結」,也是《物種大樂團》裡重要的段落——他將深入探討演員的家族史。

當我們追本溯源,考究直系旁系血親來自何方?最後所產出繁複的、開枝散葉的樹狀網絡,每每令王嘉明驚奇不已,許多看似無關的兩人,推展背後的因果,總是能夠發現不可思議的連結。

另一方面,隨著「我是台灣人」這句話,近日成為網路標籤;「你從哪裡來?」這問句,在近幾年也成為敏感的議題,當今之時,欲討論家族史,會不會擔心觀眾另做解讀?對此,他回應:「講到這個,有很多分析、討論都是一種很政治性的,甚至有點——網紅的感覺吧。」王嘉明笑著說:「若激起某種意識形態,感覺就會離我原先想探索的東西了愈來愈遠了。我認為真正有趣的是:這些東西是如何形成的?因為工作、婚姻……各種原因,而遍布的生活網絡是如何誕生的?」

劇場大叔遇上數字搖滾

都說人生如戲,只是不知道原來達爾文的研究理論,也真的能夠躍然舞台成戲。

誠如當年做《理查三世》一樣,王嘉明的核心想法是這樣的:做戲不是說教,你不必搞懂劇情裡繁複的家族、人物關係,也依然能夠獲得娛樂性才對。同樣地,《物種大樂團》放棄線性敘事,看似抽象難解,卻以達爾文《物種起源》的十五個章節為骨架,設法給予觀眾一條繩索按圖索驥,搞懂戲劇邏輯。雖然如此,若有人選擇直接拋下繩子,乘桴浮於海,也未嘗不可!

除此之外,這次與「大象體操」合作,為戲打造原創音樂,同時也賦予舊歌新意,融合為舞台上視覺、聽覺的雙重刺激,料想屆時燒腦的程度應不亞於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Edward Nolan)的電影。 當然啦,本次王嘉明將整支樂團搬上舞台,卻也不會甘於讓他們僅為樂手之職,他挑眉深思,意味深長地說:「只要站在舞台上,每個人是表演者。」至於屆時會如何「玩弄」樂隊、演員,如何刺激觀眾的感官?就留待進劇場、見真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