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怪元年.文藝復興 台灣妖怪的跨界交響 本土奇幻在當代發聲

特別企畫Feature╱台灣X妖怪X藝術─冒險搜查線╱現代變身

虎姑婆
虎姑婆

二○一四年是「台灣妖怪元年」,從這一年開始,學術界、創作界開始出現諸多相關作品。而這波潮流也是「台灣妖怪文藝復興」。因為事實上,百年以前,本土的妖、鬼、靈、怪等故事,就顯現於民俗文化,甚至在文學、藝術層面上有所開拓。而今「妖」風盛行,更激盪台灣各領域的創作,雖然「台灣意識」的崛起是重要原因,但妖怪具多種面向,呈現人們潛意識,無所不在,同時又千變萬化,刺激人們的想像力,更是刺激創作的主要因素。

NTSO × 故事工廠《妖怪臺灣》原創魔幻音樂劇

12/5 19:30

12/6 14:30

臺中中山堂

INFO 04-23391141、02-29115600

文字 何敬堯 奇幻作家

繪圖 張季雅

圖片提供 聯經出版

華麗之島,妖鬼傳言不歇,展現不可思議的台灣風情。這些傳說,無論來自原住民族,或者閩客族群,皆為台灣文化的珍貴寶藏。

近年,台灣興起本土妖怪潮流,在文學、繪畫、音樂、戲劇各領域,皆有相關創作,演繹出嶄新的在地奇幻面貌,迥異先前台灣奇幻多以日本、中國、西洋的怪談作為素材。

「妖、鬼、靈、怪」的神奇世界

十年前,我在清大碩士班讀書時,便對台灣怪談很感興趣,於是開始進行研究。時至今日,我初步研究成果有三書《妖怪臺灣:妖鬼神遊卷》、《妖怪臺灣:怪譚奇夢卷》與《妖怪臺灣地圖:環島搜妖探奇錄》。

很多人疑惑,「妖怪」是什麼?「妖怪」與「鬼」有何差別?我剛開始研究時,也感到很困惑。若要探究此事,必須從「妖怪」的漢語和日語用法來探討。

在漢語脈絡,研究者范玉廷將妖怪分為三種:「妖徵型」、「精怪型」、「異獸型」,中國學者王鑫補充第四種「異人型」。在日語脈絡,「妖怪」一詞受到漢文化影響,根據王鑫分類,除了有漢語脈絡的四種類型,還包括「亡魂型」的妖怪。不論漢語或日語,在不同的時代,「妖怪」指涉的對象也有差異。例如,日本平安時代,日人習慣將魔物稱為「物怪」,江戶時代會將妖物稱為「化物」。自從井上円了在十九世紀末提倡「妖怪學」,日本民眾才廣為流傳「妖怪」這個名詞。

當我面對台灣妖怪傳說之時,我也一直思考,我所認為的「妖怪」究竟是什麼?關於怪異事物的說法,台灣民俗術語的「鬼」、「精怪」、「神鬼」、「妖精」其實是「比較正統」的詞彙。但我發現,其實沒有一個傳統術語可以將我感興趣的怪物、怪獸、鬼魂、精靈、怪談……等等怪異事物一網打盡。於是,我回到漢語和日語的脈絡,想尋找一個更恰當的詞彙來概括這些我所感興趣的怪異存在。因為歷史情境,台灣深受漢文化、日本文化影響,我發覺同屬這兩種文化語境中的「妖怪」一詞其實具有觸動人心的龐大力量,與我關注的面向也非常符合,於是我初步決定以「妖怪」統稱台灣怪異事物。

並且,我也非單純依循漢語或日語的脈絡來延續「妖怪」說法,而是依據我目前收集台灣怪異事物的資料庫,分類出「妖、鬼、靈、怪」四種概念。我所說的「妖怪」,其實是這四種概念的縮寫、簡稱。在這個分類中,我依照日語說法,也將「亡魂型」納入妖怪範疇。先前出版《妖怪臺灣》,第三種分類其實是「神」,但為了讓定義更清晰,並納入原住民文化,近期我傾向於將之調整為「靈」。

台灣妖怪的「文藝復興」?

二○一四年是「台灣妖怪元年」,因為從這一年開始,學術界、創作界開始出現諸多相關作品。同時,我也認為這波潮流是「台灣妖怪文藝復興」。所謂「復興」,便是曾經有過、如今重新興盛。

很多人以為,台灣妖怪是新話題。事實上,百年以前,本土的妖、鬼、靈、怪等故事,就顯現於民俗文化,甚至在文學、藝術層面上有所開拓。雖然相關的文藝創作斷斷續續,不成系統,人們偶一為之,但我們不能否認這些妖怪文藝作品的存在,是現今台灣妖怪奇幻藝術的早期源流。

在繪畫領域,「十殿畫」與「外方紙」是台灣妖怪形象最早的描繪。台灣第一家雕版印刷行「松雲軒」在一八三○年刊印《玉歷鈔傳警世》,書中出現十殿鬼怪、牛頭馬面,應是台灣人最早刻繪陰間怪物之畫。日治時期,西川滿將「外方紙」應用於雜誌插畫,或轉印成書本版權頁LOGO,可說是先驅的妖怪文創達人。

在音樂領域,早期妖鬼故事會經由「唸歌藝術」流傳。台灣兩大奇案「林投姐」、「周成過台灣」,於日治時期就有唸歌。到了戰後,丘丘合唱團的〈虎姑婆〉是大眾最耳熟能詳的歌謠。閃靈樂團以林投厲鬼為主題的專輯《永劫輪迴》,則讓閃靈獲得金曲獎最佳樂團獎。

在戲劇領域,日治時期有「林投姐」、「周成過台灣」歌仔戲,甚至灌錄成唱片。戰後,這兩大奇案也依然被注目,被改編為台語片,大受好評。除此之外,台語片也有《虎姑婆》、《蛇郎君》等等神怪作品。在電影藝術中,將台灣鬼怪傳說提升到新境界的導演,莫過於姚鳳磐,他製作了台灣第一部冥婚電影《鬼嫁》,轟動全島,開啟他一系列的台灣鬼怪電影。

妖怪與藝術之間的火花

妖怪如何與藝術產生火花?日本的妖怪文藝發展是很好的借鏡。

江戶時代,中產階級崛起,娛樂業發達,妖怪成為創作者很喜愛的元素。浮世繪創作中,妖怪是重要題材。在戲劇領域,出現「妖怪魔術」的怪奇表演藝術,就是以魔術手法製造出妖怪現身的幻術。這種技術會被歌舞伎演員應用於舞台之上,不過一般人也會在宴席之中表演這種怪異魔術。例如,人們利用燈籠光影變化,假造轆轤首出現的幻影。

江戶時代,妖怪與怪談不斷刺激劇場使用趣味、不可思議的表演形式。歌舞伎會使用「宙乘」的滑輪,讓演員升空,演出無腳幽靈的畫面。或者《東海道四谷怪談》創造出右眼囊腫的阿岩,因為被丈夫毒害而掉髮毀容,成為日本鬼怪最經典的形象,許多浮世繪都會描繪這個造型,連《七夜怪談》導演也坦言自己是依照阿岩傳統形象來創造怨靈貞子的外觀。

從江戶時代開始,妖怪就是日本藝術家鍾情的對象。到了現今,日本妖怪頻繁出沒於漫畫、電影、小說、電玩等場域,妖怪與藝術觸碰出來的火花可說是五光十色。曩昔,台灣文藝創作者,使用的奇幻、怪異題材多來自中、日、西方文化,難免有所局限。如今,創作者將在地妖怪傳說視為未開發的處女地,呼朋引伴來此開拓,我認為是本土奇幻文藝發展很重要的一個階段。

跨界合作:台灣妖怪的多音交響

我從事妖怪研究的主因,是為了寫妖怪小說。但我也認為,台灣妖怪能有多元發展。因此這幾年,我也會嘗試跨領域合作。譬如,我的《妖怪臺灣》被2Plus團隊改編為桌遊,並且授權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故事工廠改編成舞台劇,在好萊塢製作電影配樂的作曲家張菁珊編曲,預計今年年底於台中首演。

我的輕小說《妖怪鳴歌錄Formosa》,劇情描述台灣妖鬼組成樂團,以奇幻時空反映白色恐怖情境。為了讓小說更立體,我與音樂家邱盛揚合作,實際創造「蛇郎君」、「魔女月裡」的主題歌,錄製CD附於書中。除此之外,這部作品也被改編為手機遊戲。並且,此作品也授權給台灣劇團,明年會推出改編音樂劇。同時,我也擔任公視影劇《妖怪人間》的顧問,在製作前期,向製作團隊分享台灣妖怪的相關典故。

台灣妖怪能在現代流行,很大原因是「台灣意識」的崛起,但我也認為不只如此。妖怪具有多種面向,它們是恐懼的化身,同時也呈現人們潛意識。妖怪無所不在,同時又千變萬化,刺激人們的想像力。台灣妖怪文藝復興,雖然相較其他國家只是星星之火,但我也很期盼,未來某一天台灣妖怪文化能夠開花結果,百花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