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博恩談成名歷程:沒有掌聲也不放棄,就是自己想做的事情

PHOTO CREDIT: Facebook:Stand up, Brian! 博恩站起來!

難得卸下單口喜劇演員身分,曾博恩一戴起耳麥,站上舞台還是不忘先調侃TED主辦單位一番才進入正題:「我想要請大家一起來思考一個問題,就是你下班之後或是你下課之後都在做什麼?」台上,博恩鼓勵大家思考這個問題同時,也提醒大家記著,因為他會不斷把這問題拋出來。

博恩接著說起自己進入單口喜劇表演圈的時空背景,只有最早的粉絲才會知道,他剛出道時不用本名,而是「鋼鋼」,這是源自於他大二、大三左右的一段經驗。那時他學業正得意,卻感到人生沒挑戰性、很無聊,就想要做一件很奇怪的事情──用紙做鋼鐵人頭盔。

東弄西弄的,頭盔順利做出來了還是不滿足,便繼續挑戰,想說如果讓面罩蓋起來的時候燈亮,然後拿起來時候燈暗一定超帥,於是著手開始研究電路安裝、補土、烤漆等加工。完成之後又覺得少什麼,乾脆一不做二不休,走火入魔般地將整套盔甲做完,當年萬聖節就穿著去台大上課,在校園內引起不小反應。

什麼事,會讓你下班後走火入魔?

在這全心投入製作鋼鐵人的過程中,讓他體會到3件事:

「興趣是最能夠定義一個人的東西。」博恩說道,在開始做鋼鐵人之後,他發現周圍的人對他的認知,從「啊,他就是那個書呆子」變成「博恩,我知道就是做鋼鐵人的那個」、「博恩,我知道他就是沒有什麼朋友,所以只能在家裡做鋼鐵人的那個」、「他就是做鋼鐵人的人」,也就是說,他正在做的事情代表了他這個人。

而「正在做的事情」不是「工作」。博恩舉例,要開始熟悉一個人時,你會問他是誰,可當你接收到「他是一個小學老師」這答案時,你還是不會知道他是誰。但假如你接收到的答案是「一個喜歡跑馬拉松的小學老師」,你就會比較快建構起對這個人的印象,或揣測出這是什麼樣的人,他的形象會比較鮮明。因此,興趣是能夠定義一個人的。

「興趣能夠讓一個人產生極大的動力,」這是他所體會到的第2件事。博恩是外文和心理雙主修,卻因為想做出鋼鐵人而學到一些化工系、電機系的東西。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博恩不以為然:「興趣可以移山!可以造就你達成一個看起來不太可能的事情!如果我的文組腦可以學會電路還有聚酯樹脂這種東西,而且原因竟然只是因為我覺得這樣超帥,你就不要小看了興趣的力量!」

而第3件事情就是,他發現,台灣人好像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有意義,不然就是要能獲得相當的利益。製作頭盔跟盔甲過程中,有時他必須得到戶外進行,就會引來好奇路人前來攀談,通常第一個問題就是:「你這個是作業?」或是「你做這個要幹嘛?」甚至還有人問:「你這個賣多少錢?」

然而博恩心想的是,為什麼一定是作業?為什麼一定要有什麼目的?我就想自己動手完成一件我自己覺得好玩的事,不行嗎?因此回答他們:「我只是覺得好玩。」這些路人都無法想像與接受,於是博恩再反問那些路人,也再次問大家:「不然你們下班之後都在幹嘛?」

沒有掌聲也不放棄,就是自己想做的事情

因為鋼鐵人,他重拾高中時代就想嘗試的挑戰──Stand-up comedy。那是在某日寶貴的下課10分鐘,在同學推薦之下,他半推半就聽完一齣單口喜劇,結果卻笑倒在地上爬不起來,從此對單口喜劇表演產生非常大的興趣。因為喜歡,讓他想更多了解這樣的表演模式,便找出古今中外所有講過單口喜劇的人,全部聽了一遍,也興起想嘗試自己去講的念頭,於是開始找表演機會。

萬聖節一個月後,他找到一個歡迎素人上台表演的喜劇俱樂部,然而摩拳擦掌、自信滿滿地初試啼聲的下場就是一個「慘」字。他笑說:「完全沒有任何一個人笑。」受他邀請去捧場的同學們紛紛勸他放棄這條路,當他不肯放棄時,同學們毫不留情面地說:「沒有,你只會越挫越錯,沒有越挫越勇。」

但是博恩依然沒有放棄,從那之後他又斷斷續續上台講了5年。為什麼?因為他站在台上的眼神發亮。「這就是我想要做的東西,我為什麼要因為別人覺得我不夠好就放棄?假如說你今天很喜歡衝浪,你不會因為都沒有人誇獎我衝浪衝得很棒就不衝了,沒有人會這樣。它是我感興趣的東西,我當然會繼續去做。」

他更強調:「而且因為一開始我沒有得到任何形式的獎勵,錢沒有、掌聲沒有,所以我更加堅信、肯定,我是對這個東西很有熱忱。」就這樣默默耕耘到第6年,博恩總算開始得到一些售票表演的機會,然後憑《大奶微微》影片一夕爆紅。

有真正想做的事 就不計代價地做下去

以世俗觀念而言,聲勢如日中天的他應該可以算是「成功人士」,但他回顧又發現一個問題:如果沒有爆紅,他還有沒有辦法繼續做下去,10年、20年?他坦承:「不一定,其實也有可能放棄。」鋼鐵人盔甲最後也是被他冷落在房間角落,但他繼續補充:「雖然沒有絕對,但是沒錯,如果你對一件事情真正有熱忱就會繼續做下去,然後你會義無反顧、不計代價地做下去」

博恩便分享他在未出名之前,有如苦行僧一般嚴謹規律的生活作息:「每天早上6點半我去健身房,然後大概到9點回家洗個澡,10點要去上班,10點到晚上7點下班之後大概休息1、2個小時,然後接下來8、9點到晚上11、12點,就是我為了stand-up comedy來回奔波的時間,每天回到家11、12點、淩晨1點。然後隔天繼續重複、周而復始。」

雖然他花了不少時間在單口喜劇上,但他感慨說道:「很多人都不會注意到這一塊,只會在乎你現在很紅了,這一切都很美好,這是一個灰姑娘的童話故事,大家都很愛聽,但是卻沒有發現背後的東西。」甚至很多人會問說:「你花這麼多時間在單口喜劇,肯定是賺很多對吧?」一定賺很多,不然怎麼願意花這麼多時間?

所以又回到一開始的問題:「不然你下班的時候都在幹嘛?」

活著是為了工作,還是為了自己?

博恩分析,其實這問題背後真正凸顯的是另外一個問題:「假設說你今天不缺錢、不缺時間,你會拿這段時間去幹嘛?」如果一開始就想通這問題背後真正要問的,往往答案就會是他們真正覺得有意義的事情,或是他們真心喜歡做的事情。但他發現,有很多人無法分別何謂真心喜歡做的事,「我們健身是為了打卡上傳、得到別人掌聲、得到別人讚美,卻沒有去享受運動本身帶來的快樂。」如果今天可以不在乎時間、不在乎錢,你真的會去做那些讓你真心感到快樂的事情。

話雖如此,同時他也觀察到,因為社會經濟結構的問題,導致很多人光是為了求安飽就已經沒有動力,大部份的人生等於他們的工作。所以今天當他問起:「你下班之後都在幹嘛?」得到的答案多半都是「上班就累死,回到家休息一下,準備明天上班就好了,幹嘛還要去做一些別的東西。」

這衍伸出更深一層的問題:「那你活著是為了你的工作,還是你活著是為了自己?」

興趣是目的,工作是手段

對此,博恩認為:「工作應該是一個工具,它應該是一個手段,然後讓你可以從事你的興趣,也就是說興趣是目的,工作是手段。」

也就是說,工作不應該是人生的全部,僅是為達成目的的手段;興趣才是工作的目的,但不應該有KPI壓力,即使有也該是自己願意設定的,不應該是外在施加的。當你願意付出時間、熱情在你真正喜愛的事情上,才會有更豐富精采且有意義的生活,才是真正活著。

博恩:「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驗,就是當你看到一個人他在講他最有熱情的事情的時候,他眼睛其實在發光的。如果要我用一個視覺意象來畫出活著是怎麼樣的話,我就會畫出眼睛裡面的光。」所以之後有人再問「你做這些東西到底要幹嘛?」博恩篤定地下結論:「我只希望他們可以了解:興趣,不會達成任何的目的,因為興趣本身就是目的地。」

*本文由 ELLE Taiwan 報導,未經授權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