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先生,你根本不是凡爾賽文學的一員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投中網」(ID:China-Venture),作者 曹瑋鈺,36氪經授權發佈。

小米成了千億美元公司,我一點都不意外;雷軍說自己「40歲一事無成」被奉為凡學大家,我也一點都不意外。

其實這兩件事有千絲萬縷的關係。

如果你對雷軍多年來的言談有關注,就一定知道,這位的凡學造詣不是一天兩天了。並且你可能沒看透的是,雷軍每一次的凡爾賽背後,都是無可替代的商業天賦在做支撐,是那種天賦溢出自然流露出來的凡爾賽。

如今雷軍的凡爾賽文學已經不純粹了,我猜「一事無成雷布斯」的哏能出來,大概也是雷軍的商業感覺在發揮作用,他太知道在發新品手機的時候,用什麼語感去貼近年輕人了。

但是沒關係,凡爾賽仍然是理解雷軍的最佳視角。最近小米迎來新機發售,雷軍當起自家代言人,「中關村勞模」微博賣力吆喝。之前人們老說小米是賣硬件的,如今紛紛復盤起小米的成功密碼,團隊、戰略、打法、理念方方面面被誇了一圈。

誇雷軍的人很多,誇雷軍投資能力的人也很多,但雷軍投資上的本事,很多人還是沒看透。相信我,要沒有雷軍的頂級投資能力,小米千億美元的局,八成組不起來。

《底片》找了個好切入口,我們從投資的角度出發,好好談談雷軍的凡爾賽,雷軍的天賦。

「業餘愛好」

我們從頭說。

2007年,金山軟件港股IPO,雷軍功成名就,財富自由,辭去金山CEO,開始做天使投資,一出手就中了幾個好項目。

在眾人以為雷軍轉型「資本家」時,雷軍一篇博客告訴大家誤會了,天使投資只是休整階段的「業餘愛好」,是一種解決「痛苦」的方式。

這個說法太凡爾賽了對不對?

雷軍口中的痛苦,在一般人看來,實在有點匪夷所思,用大白話說就是——閒著難受。

他說他喜歡新事物,看到好的idea閒置一邊會「痛苦不堪」,還有,他喜歡聰明人,但如果不能與其共事,也是「很大的痛苦」。

而天使投資,居然恰好可以排解這些痛苦,你就說,巧不巧?可以分享創業快樂,著實讓人如沐春風。

這是非常高境界的凡學——做事的動機高於事情本身,需要用另一維度來理解。

客觀上看,他天生喜歡的新鮮事物和聰明人,其實是「創業項目」的標準,也就是說,雷軍僅憑喜好,就天然能跟創業者走得很近。千萬別小看這一點,這種喜好稍有偏差,求得的結果就謬以千里。

假設你喜歡的是懷舊、老派的事物,假設你喜歡的是「真誠的人」而非「聰明人」,這時若憑喜好去做投資,必然不靈。

離開金山後、創辦小米前,是雷軍天使投資人時期。回頭來看,雷軍做投資的驅動力是創業為主題的興趣和趣味。所以我會說,雷軍的核心競爭力是「天賦」,用投資話術說,這叫sense。

雷軍曾總結了一套系統的投資方法論。比如,對於創業項目的十大篩選標準:

(1)能洞察用戶需求,對市場極其敏感;(2) 志存高遠並腳踏實地;(3) 最好是兩三個優勢互補的人一起創業;(4) 一定要有技術過硬、並能帶隊伍的技術帶頭人(互聯網項目);(5) 低成本情況下的快速擴張能力;(6) 履歷漂亮的人優先,比如有創業成功經驗的人等會加分。(7) 做最肥的市場,選擇自己能做的最大的市場;(8) 選擇正確的時間點;(9) 專注、專注再專注;(10) 業務在小規模下被驗證,有機會在某個垂直市場做到數一數二的位置。

再比如,雷軍天使投資有三大心得:

第一,不熟不投。不是熟悉的人或者熟悉的人推薦的人,原則上不投資;不是熟悉的領域,原則上不投資;第二,只投資人。業務方向或者商業模式都有可能變化,一個優秀的創業者一次不成,第二次的成算非常大。第三,投資後,幫忙不添亂。最好的投資人是儘量不管理的投資人。

十大標準,如今聽來平平無奇,不熟不投、不懂不投的框框也略顯保守。但請注意,那可是十好幾年前的事,當時中關村沒有創業大街,星巴克也沒有VC氣氛組,創投市場尚未迎來vintage year。

而雷軍的這套打法,就是從業餘愛好出發構建而成的、放在今時今日仍不過時的體系。

投資的sense

我們常用「商業感覺好」來誇人,現在也是如此。那憑什麼說雷軍商業感覺好,有投資sense?

先下個定義,什麼是「商業感覺好」——不需要深度思考,也不用長期積累,反覆試錯,一伸手就能做對決策。

雷軍的投資sense體現在哪?當下資本圈很多被拿來講了又講、了不得的回報故事,其實是雷軍十幾年前玩剩的。有個例子比較說明問題,UCWeb,雷軍一出手就收穫千倍回報的案子。

當時為了一百萬美元融資,粱捷和和何小鵬傷透了腦筋,時任聯想投資副總裁的俞永福也很鬱悶,他本人看好這個項目,於是拉雷軍出來聊天,問他願不願意投資。此前,雷軍曾發給俞永福一張「通行卡」,允諾「如果你將來要創業,無論做什麼我都支持」。

而這次,雷軍的反饋是「有條件的同意」。

他指出UCWEB最大的是團隊問題,兩位創始人都是純技術背景。投資可以,但俞永福必須加入。

回看雷軍提的條件,實在特別,這是一個創業視角的投資條件,而非純粹的投資視角。

這稱得上一個經典的極致的早期投資「攢局」案例。所謂攢局能力,就是運作能力,需要高超的識人斷物,精準的趨勢預判,以及強大的人脈資源整合能力。

「攢局」這事兒,放15年前的雷軍來做,超前且完勝,因為這在當時並非必須,那會的資本市場並非今日成熟,投資人忙的是找風口、做品宣、制定人才標準。雷軍可好,直接就把合適的人安到合適的地兒去了。

現在來看,「攢局」快成當下資本市場的核心競爭力了。不信你去看那些百倍千倍回報的案子,攢局故事都是標配。

另外,雷軍在UCWeb這個千億案例中的作用,也不止這一項,在業務上,也是由他主張放棄了ToB,專注在手機瀏覽器ToC市場。

雷軍還講了個教科書級的好故事。後面的融資,他是這麼說的:在不久的將來,移動互聯網業務的規模會超過互聯網業務的規模;UCWEB要成為手機上網的第一入口;過去兩三年已經小規模驗證了團隊實力以及業務模式。結論是UCWEB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百度、下一個騰訊。

總結一下,這段話的關鍵信息:市場夠大、產品夠硬、發展夠快,下一個巨頭已預定。細品一下,VC想要的東西,這個故事裡面都有。果不其然,短短幾個月,UCWeb又拿到晨興和聯創策源的千萬美元融資。

請注意,雷軍作為股東,對整件事的掌控能力是異乎尋常的——他像CEO一樣組建團隊、梳理業務,像頂級FA一樣撮合融資,還給vc講了個完美故事,換個人大概率做不到這份上。

所以啊,千萬別小看了sense,這是種商業天賦,也並不是人人都有,包括一些圈中大腕兒。

雷軍的投資能力早就是頂級的了,還有個趣聞做驗證:童士豪曾一度想讓雷軍做自己的老闆。

早年還在啟明的童士豪,與雷軍狹路相逢,共同投了幾個項目,發現雷軍對趨勢分析透徹,一起投的項目成功率很高。事後不僅自掏腰包投了一度啟明沒過會的小米,還試圖拉攏雷軍進啟明,做自己頂頭上司。

要知道,童士豪後來也是連續7年上榜midas list的優秀投資人啊,說玄乎點,從那時起,雷軍在投資上的本事已經是國內最拔尖的了——或許都沒有之一。

沒有投資能力,小米組不成局

所以,我們以雷軍的「頂級投資能力」為前提,再來看小米這樣一家千億美金企業,會有什麼不同?

事情會變得非常有意思。首先,毋庸置疑,彈藥充足。粗粗來看,2020年三季度,小米賬面現金及短期餘額約在688億元上下。這裡的688億不是對標基金aum的概念,而是實打實的「干火藥」。

另外,不論sourcing能力還是所謂投後「賦能」,小米出手肯定是降維打擊。

2013年底,小米開啟「生態鏈計畫」,雷軍定下了5年內投資100家生態鏈企業的目標。生態鏈部門的投資團隊十分特別,由小米產品工程師組成,投資標準也獨特:不看BP,不做估值,只要項目契合,就做非佔股投資。

與機構投資人不同,產品經理長期身在一線,更懂產品,也更懂企業。他們既是投資人,也是產品經理,不需要拿了項目「現學現賣」,產業+投資的雙重角色,勢必在sourcing遊刃有餘。

從投後「賦能」來看,VC的投後服務再怎麼到位,也比不上小米的協同勢能。小米投資了生態鏈企業,會在產品設計、渠道供應、供應鏈優化等各個環節給予實打實的合作,簡直一台龐大的「養成」機器。

這樣一台大型「孵化器」,「養成」效果也相當不錯。截止到2020年三季度,小米共投資超過300家公司,總賬面價值395億元,同比增長37.5%。有一點值得注意,僅看小米生態鏈企業,IPO數量並不多,僅約4家,華米、雲米、石頭科技、九號公司。

這麼看來,小米針對生態鏈的投資還帶著一種自由——不賺錢的自由,或者說是求「大成」的自由。投資之於小米,是一種手段而非目標,是為了搭建整個生態,而非要求每個項目都實現指數增長,數倍回報。

即便如此,這種策略也能在最早期捉到厲害的獨角獸。近期,機器人賽道最近熱得發燙,而小米早在2014年就捕捉了佼佼者石頭科技。當時的石頭科技只有idea,花了40幾天做出了demo,小米當即投資。2020年2月,石頭科技科創板上市,當日市值約330億,小米持股11.85%,持有價值近40億元。上市不到一年,石頭居然又成了A股僅次於茅台的千元股。如果小米堅持不懈,按近日650億元市值來看,持有價值還要翻一倍。

投資玩得這麼溜,難怪老被人說是投資公司。2019年一季度,小米投資利潤佔到總利潤的近三分之一,連小米CFO都出來「闢謠」小米不是投資公司。做實業不愛玩「虛」的,但一家公司把正經投資做到這份上,還是得豎個大拇指。

某種程度上,沒有超強的投資能力,小米組不成千億市值這個局。

小米模式是什麼?所謂「硬件+軟件+互聯網」,發力更強的板塊在後兩者。小米不靠硬件賺錢,產品「感動人心、價格厚道」,利潤低得令人髮指(小米承諾不超5%),但硬件是後兩者的基礎,也是生態鏈的磚瓦。

如此龐大的生態鏈工程,一家公司搞定全部實在太難。小米的生態鏈除了手機配件,已延伸至智能設備和生活用品領域,現有超過6000個sku,企業數量超過100家。

巨型的版圖之下,投資是最聰明也是最高效的征戰武器。投資了什麼,便進軍了什麼,想拓展哪裡,便投資哪裡。除了不錯的投資回報,小米還能與生態鏈企業收入分成,一石二鳥。另外,投資也是雷軍的人才方法,比如小米聯合創始人王川、小米互娛總經理尚進成、紅米掌門人盧偉冰都是雷軍通過投資收購得來的人才。

一個小米,已經容納不下雷軍的投資「胃口」。除了小米,雷軍還有兩隻觸手。

2011年,雷軍與許達來成立順為資本,走財務投資路線,與小米合投了上百家生態鏈企業,吃透了小米紅利,之後又把移動互聯網明星企業投了個遍,愛奇藝快手、蔚來汽車、聲網、怪獸充電……2020年收穫了8個IPO。某LP向投中網透露,順為資本十分活躍,投資業績也相當不錯,雷軍親力親為,每個項目都要投決。

2018年,小米又與湖北省長江經濟帶產業引導基金共同設立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規模120億元,主投先進製造、智能製造、工業機器人和無人工廠。適逢科創板落地,原本打算陪跑10年以上的雷軍,意外收穫了芯原微電子、樂鑫科技、晶晨股份等一批科創板上市企業。

從投資視角來看,雷軍是個非常獨特、有趣的投資人樣本。

他精力旺盛「骨骼驚奇」,擁有超強的信息處理能力,一年大概要處理數百個投資案子,你自己算吧,雷軍除了日常小米業務的管理工作,平均每週要做多少個投資決策?這種超強的工作量有幾個人hold得住?人們老說雷軍是勞模,說的沒錯,可千萬別以為「勞模」是誇獎雷軍勤奮的品質,靠意志品質當不了勞模,勞模根本就是一種天賦。

你所看到的雷軍式凡爾賽,背後始終是有巨大的、99.84%的人都學不來的商業天賦做支撐的。

那位說,數字哪兒來的?

我胡扯的。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