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加速全球經濟的“亞馬遜化”

編者按:儘管此次新冠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極大沖擊,但像亞馬遜這樣的科技公司卻能夠從中受益。如果餐館、酒吧和當地商店永久關閉,而基於應用程序的線上平台吸引了大量顧客和工作崗位,那麼當我們在疫情結束後重建脆弱的經濟時,這種趨勢可能很難逆轉。這些科技巨頭在集體性休克面前利用公眾的恐慌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需要引起我們足夠的警惕,經濟可能會被不穩定的工作、壟斷的技術平台和半自動化系統所主導,這樣的未來絶對不是我們想要的未來。本文譯自medium,文章作者,原文標題Coronavirus Is Speeding Up the Amazonification of the Planet。

新冠疫情加速全球經濟的“亞馬遜化”
新冠疫情加速全球經濟的“亞馬遜化”

2019年2月5日,一名婦女在紐約Staten島亞馬遜面積為85.5萬平方英呎物流中心的包裝站工作

圖片來源:Johannes Eisele/AFP/Getty Images

哪怕是在危機的時候,也總有獲利的一方,我們目前面臨的不斷升級的全球疫情亦是如此。對衛生紙製造商和連鎖超市來說,它們從此次冠狀病毒疫情擴散中獲益頗豐。但從長遠來看,最大的受益者可能是亞馬遜以及類似的科技公司。

早些時候,這家在線零售商宣佈,它將以每小時17美元的最低工資僱傭10萬名員工——比平時高出2美元——以幫助滿足來自社交距離較遠的顧客的爆炸式需求。當然,此時美國經濟的其他大部分領域都陷入了混亂:航空公司空座率劇增,酒店裡空空如也,小企業受到重創,服務業也不得不大規模裁員。服務員、調酒師、髮型師、當地的店員——數百萬美國人發現自己已然處於失業狀態了。亞馬遜自己也跟提供非必需產品和服務的公司斷開了聯繫,影響了上下游的無數企業。

美國財政部長Steve Mnuchin警告國會說,如果不採取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政策,預計此次疫情結束時,失業率可能高達20%。五分之一的員工表示,他們被解僱了或被迫縮短了工作時間了。餐館正在迅速倒閉,金融信息公司Moody’s Analytics估計,美國近一半的工作崗位都將面臨疫情的衝擊。

亞馬遜很清楚外面世界發生了什麼,並將經濟作為其招聘宣傳的核心。亞馬遜全球業務高級副總裁Dave Clark在公司的招聘公告中寫道:“我們也知道,由於疫情的大規模擴散,許多人在經濟上受到了影響,酒店、餐廳和旅遊等領域的縮減了工作崗位,部分員工不得不暫時休假。我們希望這些人知道,我們歡迎他們加入我們的團隊,直到一切恢復正常,他們的前僱主能夠重返工作崗位。”當然,根據Covid-19造成的經濟損失程度,這種情況很可能永遠不會發生。

在這樣可怕的情況下,亞馬遜本週的舉措可能會被證明非常具有先見之明和象徵意義:當地傳統小企業的工作崗位和工作價值將永久性地轉移為通過在線平台分銷產品和服務的科技巨頭那裡,既不可靠,也非全職——這就是我們的經濟的“亞馬遜化”(Amazonification)。

這種經濟的亞馬遜化其實早就已經開始了。多年來,消費者就在從購物中心和精品商店轉向網絡零售商,這一趨勢一直備受人們焦慮和關注。如果非說說有什麼偏差的話,那就是變化的速度比許多人擔心的要慢。畢竟,在對亞馬遜主導地位的擔憂成為主流很久之後,沃爾瑪仍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商。亞馬遜的一個關鍵目標是實現倉庫自動化,這一目標正在取得進展,但目前還沒有對普通工人的就業崗位造成威脅。然而亞馬遜在2019年在這一領域下了大功夫,就目前看來,這種由冠狀病毒推動的需求和訂單激增可能會加速其在零售市場的霸主地位。

儘管亞馬遜新增10萬個工作崗位對失業率飆升的影響微乎其微,但這種轉變所象徵的意義卻值得注意。

一般來說,小企業手頭的現金只夠維持27天不破產——當2009年經濟衰退全面爆發時,當地近200萬個小企業工作崗位消失。而今天,在線電子商務架構更加複雜,並準備吞併它們的客戶。這一次,如果小企業倒閉,隨之而來的可能會是企業倒閉潮。舉個例子,大部分書店已經在為維持經營而苦苦掙扎,冠狀病毒帶來的影響還沒有全面爆發。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此次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Powell’s Books書店——長期以來一直是亞馬遜(包括線上銷售)的主要替代商——正在裁掉大部分員工。

亞馬遜並不是唯一一家在全球範圍內看到類似發展機遇的科技公司。Instacart、沃爾瑪和Shipt的應用程序下載量都創下了歷史新高,而苦苦掙扎的送餐服務公司Blue Apron的股價週二上漲了70%。

如果餐館、酒吧和當地商店永久關閉,而基於應用程序的線上平台吸引了大量顧客和工作崗位,那麼當我們在疫情結束後重建脆弱的經濟時,這種趨勢可能很難逆轉。而這絶不是我們想要的未來。

首先,亞馬遜化意味著更多地依賴於不穩定的兼職勞動力,比如季節性的、可替代程度高的倉庫工人或送貨司機,他們工作時間長,沒有任何福利和社會保障。當然,我們不僅在亞馬遜看到了這種情況,在Lyft、Uber、Instacart和DoorDash也看到了這種情況,即隨著病毒的蔓延,那些感覺不舒服的工人們面臨著兩個選擇:要麼讓自己和其他人冒著感染的危險去上班,要麼呆在家裡,沒有工資,也沒有保障。在公眾的強烈抗議和政治壓力下,像Instacart這樣的公司已經開始對生病的員工採取一些象徵性的幫助措施:員工們可以獲得帶薪病假,只要他們簽訂了有官方指定的疫情期間的特殊合同就行。不過,如果你不是好萊塢的大明星,也不是NBA的首發控球後衛,那就祝你好運吧。

亞馬遜化還意味著對平台的壟斷控制,這些平台可以一時興起成就企業或者毀掉企業。以亞馬遜宣佈將暫停所有非必需品的發貨為例,其中許多非必需品來自第三方賣家。這是對無數小企業的又一次打擊,顯示了亞馬遜對那些依賴其平台尋找客戶的公司的巨大影響力。

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為理論家Langdon Winner的“技術就是立法”一語提供了有力佐證。這一決定對成千上萬人的生計產生了深遠影響,但亞馬遜控制著規則,其地位無人可以撼動。

我聯繫了亞馬遜,試圖瞭解決定什麼是必需品(從而能夠在其平台上銷售)和什麼不是必需品的標準。該公司並沒有解釋個一清二楚。但我們已經看到了這一決定已經產生的巨大影響。正如一位賣家所寫的,“亞馬遜導致大量企業破產,在危機來臨之際摧毀了數千個工作崗位,而且沒有提前給出任何警告,簡直是荒謬絶倫,預計那些即將破產的賣家會提起訴訟”,《Vice》如是報導說。

亞馬遜化也可能最終意味著工作崗位的減少。該公司正致力於實現一種自動化的願景,旨在激發投資者的信心,激發公眾的幻想,並阻止勞動者鼓動加薪。亞馬遜曾表示,其倉庫將在2030年實現完全自動化,而它能否達到這一目標幾乎無關緊要。當然,它在機器人和生產力軟件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某些任務,比如產品分類,已經實現了自動化,而另一些任務,比如從貨架上取貨,還沒有實現自動化。與此同時,大規模機器人化的潛在威脅壓低了工資,因為工人們被勸阻不要組織起來,並面臨被替換的威脅。全面自動化的承諾為亞馬遜帶來了資本的青睞。畢竟,一個完全高效的無人物流公司是所有企業的夢想。

我們可以斷定,這一次,美國的許多公司會抓住疫情蔓延的好機會,引進節省勞力的機器和新的自動化措施——這樣一來在疫情結束時,簡易裝配的公司的生產線和自動化工作的工作場所可能會完全改變。像谷歌這樣的公司也在大規模部署軟件自動化。

畢竟,現在是試驗企業自動化的理想時機——引入替代工作的機器和程序的不利之處是,它往往會引發社會不安和焦慮。但是,如果某種全球流行病爆發的話,這些企業立刻就會以此為藉口然後抓住機會,接下來在你抱怨之前,你的工作就會被移交給某一種算法了。(要是機器或算法實際上根本無法完成你的工作,也可能會發生這種情況——大量的工作在被自動化完成的一塌糊塗之後,人們還得辛辛苦苦地善後。)

最後,亞馬遜化將意味著私有化和科技部門接管醫療等公共服務。在冠狀病毒危機之前,亞馬遜已經在醞釀籌備大規模的醫療保健業務,與Berkshire Hathaway公司和Chase銀行合作,為員工開設了一個初級保健診所,名為亞馬遜保健(Amazon Care)。在疫情期間,亞馬遜關懷正在探索如何與蓋茲基金會(Gates Foundation)合作,在華盛頓州提供檢測包。

這或許是對技術休克主義(techified shock doctrine)——Naomi Klein發明的術語,指的是企業如何在集體性休克面前利用公眾的恐慌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一次直接反映。一傢俬人科技公司改寫了規則,在災難中填補了政府無能留下的空白,並可能在這個過程中建立一種新的秩序。毫無疑問,讓營利性企業來提供公共服務絶對不是什麼好兆頭,尤其是涉及到人類健康問題時,密执安州的Flint市就是血淋淋的教訓。

但未來我們可能不得不接受這一新的經濟現實,如果我們在冠狀病毒帶來的恐懼和混亂中讓亞馬遜和它的同類得逞的話。

我們不難看到為了抗擊冠狀病毒而採取的措施帶來的直接後果——商店和餐館停業,街上空空蕩蕩,人們不得不居家,忍受失業的風險——並看到一個可能被亞馬遜主宰了零售和在線商務的未來(好吧,彷彿真的世界末日了一樣)。就我個人知道的,我身邊已經有至少有六個人失去了工作,對許多人來說,此次疫情本身可能僅僅只是災難的第一階段。

正如冠狀病毒可能讓我們對自我隔離的白領工作的未來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企業和消費者應對疫情的方式可能也預示著僱傭勞工的未來,即可能會被進一步分散化、不穩定化、被算法驅動、部分自動化,併為少數幾個龐大的公司服務。那些已經裁掉了員工、實現了自動化、用零工工人填補了空缺崗位的公司,可能永遠也不會再招回那些失去的工人了。經濟可能會被不穩定的工作、壟斷的技術平台和半自動化系統所主導,其程度甚至可能比現在更大。然後整個地球的亞馬遜化時代才算剛剛開始。

譯者:喜湯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