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當代館《合力組裝米克斯》 10組藝術計畫混搭臺灣思潮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臺北當代藝術館開春首檔《合力組裝米克斯計畫》今(22)日開幕,藝術家人陳璜愷以「MIX米克斯」作為臺灣多元族群文化組成的隱喻,邀10組創團隊創作,闡述臺灣歷經外來與在地族群混搭,匯聚海上、山林文化,成為當今臺灣文化的輪廓,這項展覽勾勒臺灣政治與文化歧異樣貌,也帶領觀眾在最熟悉土地上,重新認識陌生歷史。

陳愷璜表示,這項展覽最大特色在於,結合藝術家、醫生、研究學者等10組跨知識領域的藝術計畫合力組裝,以具差異的集體方式,抽絲剝繭臺灣複雜的文化背景並進行批判,其次則是將以「教室」空間為概念,由計畫發起人推出醫生義診、展演講座、工作坊、電影放映等各形式活動,空間意義上也銜接當代館在日治時期曾作為學校用途。

10組創作團隊包括安魂工作隊、吳叡人、思嘎亞‧曦谷(Skaya SIKU)、徐文瑞、書寫公廠X獨立臺灣會、高俊宏、陳泊文、藍保‧卡路風(Langpaw Kaljuvung)、開放教室與未竟影展。

位於入口形象區矗立一座魔幻鏡面的影像音樂盒裝置「國家童話Ⅰ:音樂盒」,長期投入原住民影像研究的思嘎亞・曦谷與影像藝術家李欣穎共同合作,改編國策教育的《吳鳳歌》及國策電影主題曲《高山青》,彷彿政令宣導式的重複投射、播放,同時將視覺延伸至美術館與校園的戶外階梯上,映襯著滿佈塗鴉痕跡的吳鳳海報,凸顯教育與藝術從灌輸意識形態到知識解放的變革。

「安魂工作隊」由一群創作、研究、及各行業勞動者組成,創作關懷對象為白色恐怖時期的受難者,「安魂」具有雙重意涵,一是代表安撫被遺忘的魂魄,二是重振當代人的靈魂。這次「三個身體」計畫作品中以蠟像、草人、史料三種元素揉合成的身體訊息,也視為認識政治犯身體的路徑,進而重探1949至1991年間被遺忘的身體經驗。

本業為醫師的陳泊文,呼應自己的職業,展間打造為診療室,牆面則是他精選收藏作品,推出「隔離與對話」的主題展,展期開設「藝診行動」與醫師漫談(或看診)」,邀請觀眾一邊聆聽醫師的診斷,一邊觀賞當代藝術的收藏視野。

擅於田野調查創作的高俊宏製作期間徵選10名民眾,組「龜轉豹自由詮釋小隊」前往新北市樹林區、三峽區,追尋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匪樹林三角埔隱蔽基地叛亂案」與「泰雅族大豹社事件」,展覽中展出參與者自主研究,貼近在地歷史與空間創作過程。

「未竟影展」集結青年世代4部短片,呈現多元歧異觀點,林仕杰《解體概要》以美軍政治宣導影片中的臺灣歷史為影像文本,解構歷史是否為一道咒語。蔡宗勳《預售屋》呈現虛構理想居所拼湊演變的過程,林依依《分裂》以手部肢體具有意識地分裂增生,反映個體發展至群體間的衝突。吳梓安《宣(言)癖》藉拼貼異質影像與文本,內心景象的無政府狀態,郭悅暘《勇女仕》呈現排灣族藝術家自我形象形塑與自我認同的投射。

藝術家張紋瑄「書寫公廠」與史明創立「獨立臺灣會」共同策劃「革命一舉與103歲的筆」,展間懸掛著「新珍味」餐廳燈箱招牌,這是推動臺獨作家史明流亡日本經營的中華料理店,燈箱區展示史明過往文件,包括書籍、地下出版物、書寫文字、生活衣物,書櫃擺滿史明藏書,桌面電腦存有史明文章,邀請觀眾閱讀後隨選列印,呈現一位103年間不間斷閱讀、書寫生產的學生,持尋探尋自身、臺灣與世界的相對位置,現場擺設影印機供迎民眾自由列印收藏史明的書寫。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長期進行臺灣代民族主義理論化工作,展覽期間策畫以臺灣人為主題的2場現場性展演講座 「成為臺灣人」、「福爾摩沙意識形態—論臺灣人的精神史」,透過觀眾現場共時性參與、學習、介入與反省臺灣歷史。

「尋找吳感深:臺灣人製造機」為陳愷璜從公元2014年至今,持續對臺灣當代民族誌共同體想像。「吳感」取自人的「五感」諧音,試圖從身體與身心感受,建立臺灣人製造機生成程序,觀眾可自由依意願躺臥在計畫設置的雙層桌底人形平台上,或直接書寫下協力生成臺灣人可能途徑,經由綜合機制刺激,達致徹底「成為臺灣人」。

思嘎亞・曦谷影像音樂盒裝置,改編國策教育的《吳鳳歌》及國策電影主題曲《高山青》。(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革命一舉與103歲的筆」展間懸掛「新珍味」餐廳燈箱,此乃臺獨作家史明流亡日本經營中華料理店。(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陳愷璜「尋找吳感深:臺灣人製造機」,建立對臺灣當代民族誌共同體想像。(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安魂工作隊作品「三個身體」計畫,以蠟像、草人、史料三種元素揉合成的政治犯身體的路徑。(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醫師陳泊文「隔離與對話」主題展間打造診療室,推出藝診行動與醫師漫談或看診。(臺北當代藝術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