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備巡禮】雄風二型 不對稱作戰鎮海利器

文:記者傅啟禎

隨著雄風一型研發成功後,中科院情研國際制海戰力後,以美軍魚叉反艦飛彈性能為目標,開發雄風二型反艦飛彈。除艦射型外,亦發展陸射型和空射型,是我國武器發展史上,首枚可掛載在戰機發射的反艦飛彈。

自主生產 性能優異

民國70年代初期,因應我國迫切需要制海飛彈,中科院借鏡瑞典海防飛彈與德國V-1飛彈等,擬將美援的靶機改裝為飛彈。以中流計畫起案,將OQ19-B型靶機改裝為飛彈,並朝向發展「一」字型飛彈。因「一」字型飛彈需要小引擎,中科院曾用介山計畫為代號,與K國技術合作試製渦輪噴射引擎,開啟並逐步建立中科院自製引擎的能量。

民國72年7月起,中科院開始投入雄風二型的研發任務,自民國74年啞彈離架,到民國78年通過驗證,接續完成後續飛彈生產、裝艦、陸用陣地部署與後勤整體實施,所有任務於民國84年完成。

遠距射程 精準打擊

首批雄風二型在民國80年代完成生產,配置海鋒大隊固定岸射陣地、成功級、錦江級等,後續包含康定級、沱江艦、光華六號飛彈快艇等均配備雄風二型飛彈。該飛彈以次音速,達到超過100公里的射程實施精準打擊,可謂我國海軍在不對稱作戰中的鎮海利器。

車載陸射型雄二飛彈,可精準打擊海上目標。(中科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