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諼客孟嘗君〉的輿論效應:政治人物究竟是自身很好,還是媒體吹捧得好?

文:風恂

今天剛好上完了〈馮諼客孟嘗君〉這一課,這堂課其實我和學生之間有了不少精彩對話,很多敏感議題也是他們主動詢問我的看法。本來我也沒有想要寫這篇,但是今天看到傅達仁大哥的遺言頗有感,想想還是把最近和學生的對話整理一下並貼上來分享,本課課文在此不細談。

簡單說,馮諼幫助孟嘗君設計了三個保全自身的方法(「狡兔三窟」成語源於此),其中的第二計是齊湣王罷免了孟嘗君宰相職位後,馮諼為了幫助孟嘗君鞏固政治地位,故意帶了大量黃金和車隊到魏國放消息,馮諼告訴魏國的梁惠王說:「齊湣王放逐了孟嘗君,先迎接孟嘗君去擔任宰相的人,便能富國強兵。」但是因為這個消息一直被炒,炒到梁惠王真的心動了,以為孟嘗君真的是不可多得的救國人才,派遣使者帶了兩倍的黃金和車隊陣容想聘請孟嘗君。

由於馮諼先前示意要孟嘗君拒絕魏國使者,使得魏國使者前後三次來聘請都未成,而這風聲傳到齊湣王耳裡,齊湣王擔心肥水落入外人田,最後只能放下身段再度聘請孟嘗君回國擔任宰相。

故事談到這裡,我問學生一個問題:「同學,你們從課文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孟嘗君是優秀的治國人才?」學生多是沉默或搖頭,於是我點出了其中的關鍵點,或許我們無法斷言孟嘗君的治國能力如何,但我們可以確定一件事,那就是馮諼不斷地在帶輿論風向,不斷地在買空賣空,不斷地塑造孟嘗君真的很厲害。

因為魏國使者三次前來聘請孟嘗君被打槍,使得齊湣王也被輿論嚇到而放下身段,他想再度聘請孟嘗君也並非真心肯定他的能力,而是因為輿論效應。

所以馮諼希望梁惠王聘請孟嘗君是假的,這是他操作的手段,馮諼的主要目的是想挾外援以自重,目的在於鞏固孟嘗君在齊國的地位。我告訴學生,從古至今都是一樣,現在檯面上看到的政治人物也是一樣,每個政治人物都希望自己的政治生命能長久順遂。

所以我們在看新聞的時候,新聞是否也有塑造輿論帶風向,這也是我們要去省思的地方,因為政治人物的厲害究竟是自身施政作為很好?還是媒體言論一直吹捧的好?你覺得可信度又是多少?媒體是否就是馮諼?

然而馮諼幫孟嘗君鑿的三個洞穴,其中一計是「焚券市義」,亦即馮諼幫孟嘗君到薛地向百姓收稅時,他假傳聖旨說孟嘗君決定不向百姓討稅,於是馮諼擅自燒掉債券,百姓也因為不用繳稅而歡呼,藉此贏得百姓的民心,而「市義」正是「買了義」,亦即用錢買了百姓對孟嘗君的認同。

雖然這是馮諼擅作主張,孟嘗君也是事後才得知,但此時我又反問學生:「如果馮諼不這麼做,你們覺得孟嘗君的本質是真心愛護百姓而不在乎利益的人嗎?」學生搖頭。

承上,從歷史來看,如果用金錢操作就能收買民心,過去發生過的事情,現在也一樣會發生。我舉例去年暑假到馬來西亞的經驗,當時走訪到麻六甲的興安會館(附設天后宮)拜拜,廟方某位大哥可能也看我來自臺灣而且很虔誠,告訴我恰巧晚上有中國來訪的莆仙戲(媽祖戲)免費公演,歡迎我一起來看,聽到這消息當然不能放過,但當時我也單純以為是文化交流。

殊不知晚上一到現場後,開演前就看到「中國福建官員」上臺致詞,並且提到了「一帶一路」,我就覺得這個公演有政治目的,利用免費公演收買人心以方便推動一帶一路,不過這「莆仙戲」演的媽祖戲也確實不錯看。

學生這時候也問我一些問題:「什麼是一帶一路?」其實我有點驚訝他們竟然沒有聽過,但也只能叫他們自己去Google,我不多做評論。學生這時又會問我:「一帶一路好嗎?」我說:「你們可以看委內瑞拉或斯里蘭卡的例子啊。」學生依舊一臉無知,但這也不能怪他們,畢竟我們主流媒體報導的國際新聞有限。

然而今天在課堂上,正要結束這一課時,學生突然丟出一個議題問我:「老師,你對和平協議有什麼看法?」基本我上不會主動和學生談這事情,此時我舉例先前曾在班上放給同學看的《孔子:決戰春秋》電影,身為孔子腦粉的我早已看過此片十多次,臺詞也都很熟了,片中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有說一句話:

周公有教,凡文事者,必以武事備之。

然而故事大略就是孔子自從上任魯國大司寇一職之後,魯國被治理得很好,而一旁的齊國看了之後覺得危險,怕魯國日漸壯大會威脅齊國,於是齊國大夫黎鉏建議齊君在夾谷設一會盟,邀請魯君前來參加會盟,並簽訂兩國永久和平與互助的條約,意思也等於簽訂和平協議。

這還沒完,齊國黎鉏暗中也打算趁機用軍隊勢力來要脅魯君,以達到他們期望的政治目的。然而魯國的孔子接到兩國會盟消息之後,當然要著手準備會談細節,不只會談內容有所準備,就連外交應對和儀節都要確保兩國地位對等,軍隊當然也要跟著前行,所以孔子才會說出上面那段話:「周公有教,凡文事者,必以武事備之。」

魯國軍隊的掌控權在貴族手上,也因貴族的刻意刁難,因此軍隊沒有隨行,孔子不得已只能進行第二套武事備案。然而回到齊魯會談現場,齊國率先表明若是日後遭到他國攻擊,魯國應該無償出兵協助,此時齊君在一旁大聲附和;接著孔子也大膽說既是兄弟之邦,也請齊國歸還多年前佔領魯國的汶上三城,齊君被這麼突然一問,突然不知所措地說:「這也不是不行。」

這時齊國大夫黎鉏翻臉了,直說你們魯國君臣看來是不想回家了,於是作勢打信號發兵,打算動用大軍包圍逼魯國君臣就範;而孔子也不是省油的燈,同時打信號調動軍隊,孔子說:

君侯在上,這次魯君前來盟會,是為了和平而來,所以只帶了十乘戰車,但魯君為戒備盟地平安,在遠方,也備有五百乘兵車隨護,是否有必要召馳到臺下,競技一搏?你們看!(手指遠方)

此時遠方山谷塵土衝天,好似萬馬奔騰之狀,齊國看到也嚇到了,於是立馬撤兵收手。但重點是沒有軍隊隨行又何來塵土衝天?原來是孔子派了大量百姓拉牛車拖著樹枝在樹林奔跑,塵土自然衝天,因為「山寨版武事備之」,魯齊會談不僅平安落幕,孔子也靠嘴巴成功拿回三座齊國佔領的城池。這是歷史真實發生的事情,所以面對虎狼之國所談的和平,是真的和平嗎?

此時我又和學生舉例,蘇軾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教戰守策〉,大意即是講說因北宋開國以來,百姓生活富裕安樂(據研究當時北宋有錢到GDP約有全球1/4或1/5),加上久未經戰事,民間漸漸有輕視軍事武備的風氣,蘇軾覺得不妥,便寫此文表達國家不能怠惰偷安,要存有危機意識。

然而蘇軾的話也應驗了,因為北宋後期遭到金、契丹、西夏等國的威脅,能夠用錢財貨物談和就絕對不戰爭,最後北宋也滅亡了,部分皇室南遷而進入南宋時代。所以從歷史教訓告訴我們,一廂情願的和平並不是真正的和平。

前面談了這麼多,這些其實都是我們課堂日常的對談,我也會丟出和課文相關的時事及議題讓他們思考。這篇文章我原來真的沒有要寫,只是因為今天看到傅達仁大哥安樂死前的影片某些話,突然很有感,心也有點酸酸的。過去馮諼在歷史上的作為,亦好似現今社會的媒體現象,對照傅達仁大哥的這段呼籲,很諷刺,他說:

敬愛的主啊,請你保守臺灣,臺灣不要這麼惡鬥,臺灣一定要講究法治、公平、自由、人權,太重要了啊,不要那些不公平,尤其是司法媒體,你們要不公正,臺灣就會亡。God Bless Taiwan。中華民國萬歲,臺灣萬歲,加油啊,再見。Farewell So Long。(飲藥)

延伸閱讀
專訪《佛羅里達變形記》作者陳思宏:無論是宗教或是上一代的箝制,怎麼逃都逃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