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眼見為憑的「身體症狀疾患」:身體明明感受到「痛苦」,檢查結果卻完全正常?

文:章秉純醫師(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兒童青少年身心科主任)

「肚子痛到在地上打滾,做了檢查卻說完全正常。」

「喉嚨一直感覺有鼻水流出,電腦斷層卻說只有輕微鼻竇炎......」

「每次吞嚥都感覺喉頭有一顆球,做了內視鏡檢查卻說沒有任何異物耶?」

「眼前出現許多透明的線,痛苦到什麼事情都沒辦法做,眼科檢查卻說只有輕微的飛蚊症......」

你曾經聽說或經歷過上述的狀況嗎?現代醫學科技如此進步,真的可能有這麼嚴重的症狀,卻完全找不到原因嗎?明明感覺有一顆大球,檢查卻說什麼都沒看到,是醫師沒有仔細檢查嗎?

但現代已有讓影像直接在患者眼前顯示的技術,眼見為憑、鐵板釘釘的事實就在眼前,那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呢?甚至也有許多患者經歷過許多檢查,不想再忍受家人「你是不是在裝病?」的眼神,就默默地長久忍受這種痛苦。

這種痛苦是真的存在的。但很可能病因是出在現代醫學的最後聖域,迄今仍蘊藏無數未知、神秘難解的部份——腦部。

以往精神醫學中,針對部份此類患者,已有「身體化症」(Somatoform disorder)的診斷,但未能有較具共識的治療方式。經過數十年的研究討論累積,2013年定稿的美國精神醫學會最新版診斷準則「DSM-5」中,始誕生一全新的診斷:「身體症狀疾患」(Somatic symptom disorder: SSD)

人腦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器官,儘管中樞神經系統沒有再生能力,但卻有一項非常神奇的功能,稱為「神經重塑性」(Neuroplasticity)。目前腦科學研究,已能知道絕大部分腦神經功能所對應的腦區。關於運動、感覺,甚至已有非常詳細的「皮質小人」(Cortical homunculus)研究結果,可將我們的各種感覺、運動精確對應到相應的腦皮質。但在某些特殊情形下,人腦又展現出其令人驚嘆的強韌「例外狀況」。

「皮質小人」將大腦皮質對應到不同人體部位的觀念具象化

譬如先天缺少手部的口足畫家,其能以腳展現不輸一般人手部的精細動作;又譬如盲人能展現強於一般人的觸覺、聽覺能力等,都與神經系統的強大「重塑性」能力相關。

在更極端的例子中,許多接受「大腦半球切除術」(Hemispherectomy)的患者,即令切掉整個單側大腦,依然能讓身體良好運作。美國著名的病例「阿德.伊斯拉菲爾」(Ahad Israfil),於1987年因槍傷切除大部分腦部,仍能維持大部分生活功能,直至2019年過世。

在這些例子中,其大腦皮質所負責的對應區域肯定與一般人不同,但腦部的強大可塑性,讓人類能以「重分配」的方式,讓身體突破許多看似不可能的物理障礙。

回頭來看「身體症狀疾患」,往往關切於患者「感知到」的症狀發生區域,卻忽略了所有的痛苦感都由腦部所接收。找不到原因的劇烈腹痛、內視鏡看不到的巨大球狀物、與痛苦症狀不成比例的鼻竇炎、飛蚊症等,均可能與腦部的問題相關。

為什麼這些感覺系統會「接錯線」呢?又該如何「接回去」呢?正如盲人靈敏的聽覺、口足畫家的靈活口足一般,人類的感覺系統與大腦皮質的連線,是可能藉由訓練改變的。

而現代人,往往過度使用自身的「思考功能」,而忽略的我們原本就有的「感覺功能」。譬如您可試著自問:「我每天睡的枕頭是什麼花色?」可能很多人都答不出來。我們花太多時間在「思考」不必要的事情,讓我們原本功能強大的感覺系統無事可做,也就增加了「接錯線」的可能性。

關於身體症狀疾患,除藥物治療外,若加入已於國外應用廣泛的「正念」(Mindfulness)治療,其成效將更顯著。而最基礎的正念治療,即由訓練自己「活在當下、專注感官」開始。讓上天賜予,原本即相當強大的五感——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重新與腦部良好連結,相信能令許多為「身體症狀疾患」所苦的患者改善症狀、重獲新生。

延伸閱讀
明年中日愛的大抱抱,台灣的CPTPP戰略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