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滿失智阿公阿嬤心中最軟的那一塊:論失智識能在國小學童紮根的重要性

文:吳俊儀(嘉義基督教醫院失智症整合中心管理師)、侯榮英(嘉義基督教醫院失智症整合中心專案主任)、陳煒(嘉義基督教醫院社區副院長)

阿公、阿嬤心中最軟的一塊:我的阿孫都不理我

世界展望會2014年,製作一片關懷失智症的電影,在當時引起國內對失智症的共鳴。講述到一個學童的阿嬤罹患失智症,連自己也都不認識,小朋友在整個家庭氛圍中,受到極大負面影響。其實我們也常常聽到家中國小學童對於罹患失智症的阿公、阿嬤發出的抱怨:「阿公都會常常問同樣的話,很煩」、「阿嬤都不喜歡洗澡,身上臭臭的,我不喜歡她」。

學童不懂阿公、阿嬤生了什麼病,也不懂這種的病會影響阿公、阿嬤的行為,因為不了解所以對阿公、阿嬤產生了恐懼;然後阿公、阿嬤也沒有辦法去具體的反應他們自己心中的感受。

在這樣互相無法溝通的循環下,家庭裡最重要所存在的祖孫跨世代連結的價值,便逐漸褪去。因為在家庭教育中,沒有讓國小階段的孩子,充分了解何謂失智症。或許家長本身自己對失智症也不清楚,所以無法擔任起教育孩子們如何面對罹患失智症的阿公、阿嬤。

每40分鐘新增一位失智症患者,國小學童的相關教育怎麼做?

目前全世界遭受「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簡稱新冠肺炎或武漢肺炎)的肆虐,截至3月底全球已傳出逾70萬以上的確診案例。但你知道嗎?根據2019年國際失智症協會估計,全球失智者卻有超過5000萬名。推估台灣未來43年中,每40分鐘將新增一位失智症患者。這樣的一個失智症發展趨勢,絕對不容台灣社會小覷。

台灣目前國小學童的失智症教育,除了少數縣市(如桃園市)外,大部份沒有全面性的失智教育,甚至融入在健康教育的課綱中,小學生並沒有機會接受到失智症相關識能的教育。台灣2018年進入高齡社會不再年輕,超老化社會及失智症浪潮就在眼前。

在高齡化社會下,罹患失智症的人口比率越來越高,在現行整體教育的綱要內,卻没被納入失智症教育,在不理解的催化下,將會加劇對失智症者的誤解及污名化。

在台灣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其中的策略二為「提升大眾對失智症之認識及友善態度」。對民眾版宣導口號為「2020失智友善台灣555」,其中一個目標便是全國民眾有5%以上對失智有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

失智症識能教育對於社會大眾是非常的重要,但往往大多數推動的識能教育的單位,主要目標在深入到各社區,而國小學童則容易被遺忘。所以若無制度化的推動,國小學童就無法接受到全面完整性的失智症教育訊息。在家庭裡跟阿公、阿嬤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甚至產生懼怕。這對於國小學童生長過程中,不見得是件好事。

結合既有的計畫,進入校園構建完善的教育制度

其實早在台灣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1.0(2014-2016年)中,便有針對「推動校園失智症防治宣導教育訓練計畫」辦理衛教講座部份,主要提昇國小教職人員認識及預防失智症的識能。在行動方案2.0的工作項目中,也有「將失智症議題相關概念融入國民中小學課程」。

然而目前在整體課綱的規劃上,尚未有具體納入。建議最快速紮根失智識能教育的方法,可由目前衛生福利部所推動的失智照護服務計畫,其中由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辦理的社區識能教育推廣,亦納入校園的學童,且定期以完整系列話題,推動國小學童失智症識能教育。

利用繪本中的圖片,來引導學童進入失智者的世界

Yokota(1993)認為多元文化的文學作品,可以建構學生多元觀點,使其在社會中能了解其他文化,以欣賞的態度看待他人,有助於多元經驗的養成。從文學作品察覺不同文化之價值,擴展其文化經驗的生成(引自劉美慧,2009)。王仁癸(2012)亦提到繪本是圖文並茂的故事書,以色彩鮮艷的視覺圖象,能讓兒童感受或體驗畫面的情境,能連結兒童的內心生活世界。

根據學者研究顯示,繪本教學可以降低學童對於主題抽象的感覺,進而提升較為具體的感受。為了讓國小學童更具體可以了解失智長者的相關行為,是因為罹患病症引起的,所以嘉基失智共照中心,極力在嘉義市推動小學失智繪本教育。

面對不同需求的建議方案

說了這麼多,究竟有哪些方法建議可以嘗試看看呢?

辦理大場次繪本失智教育講座

參與對象以中年級以上之國小學童為主,較有獨立思考之能力。以嘉基失智共照中心為例,邀請具有繪本教育專長的社區講師與校方,以及擔綱健康教育方面的老師或者校護,一起討論期待失智識能教育能夠達到的目標。

培育班級說故事媽媽

雖然現在台灣人口成長為負成長,但是有些家長仍迷思大學校的師資就比較好,加上偏遠地區的學校全校總學生數,可能不到都市學校的十分之一,所以面對這些學校或者小型化的教學,建議可以連結目前衛生福利部積極推動的「失智友善社區」中的失智友善天使。這些志工天使,都接受過一定基礎的失智認知識能教育。

具有基礎的失智認知識能教育後,連結師資庫中繪本教育專業人才,就繪本教育課程設計及相關專業,培訓這些志工媽媽帶動課堂型的繪本教育。

天使志工媽媽來到各班級,透過繪本教學告訴孩童如何成為失智友善天使。這就有如蒲公英一樣,不斷的將失智症正確訊息,從小扎根及發散傳播。這樣從社區型推動傳播至校園型識能教育的紮根,綿密的失智友善社區網絡藍圖,也就距離我們不遠了。

失智共照中心在社區的實際接觸,以及未來規劃

在109年度第一次在某國小的失智繪本教育課程中,授課的講師在課前用有獎徵答的方式,詢問在場中年級以上的國小學童基礎失智觀念。發現國小中年級以上之學童,對於失智症基礎認知能回答的出來的寥寥可數。這代表失智症相關識能教育在國小校園的推動上,還有很大的空間。這也是嘉基共照中心建議政府在提升大眾對失症之認識上,應強化校園教育的原因。

透過深入校園,推動各校國小學童失智識能教育,可以改善家有失智長者的家庭氛圍,讓學童更加有同理心來面對自己的阿公、阿嬤。也期待政府可以更加速落實將失智症議題相關概念,融入到國民中小學的課程內。以國家的力量,來推動目前正萌芽的校園失智識能。讓失智症識能可以透過各種管道,使台灣社會多數人能逐漸認識失智症。

延伸閱讀
【真彭派番外篇】共諜、獵巫、冤罪——「麥卡錫主義」究竟是什麼?